2005年,以上海为龙头,由浙江的杭州、宁波、嘉兴、绍兴、湖州、舟山、台州和江苏的南京、无锡、常州、苏州、南通、扬州、镇江、泰州共16个城市组成的长三角地区在宏观调控政策的进一步作用下,国民经济在连续多年快速增长的基础上继续保持较快增长。16城市实现生产总值33859亿元,比上年增长13.4%,高于全国9.9%的增速,尽管比1季度回落0.2个百分点,但与上半年和前三季度持平,呈平稳较快增长态势,占全国的比重为18.6%。16城市经济均呈两位数增长,江苏的8城市和浙江的舟山市增幅均达到了15%及以上,其中南通和苏州的增幅均分别达到15.4%和15.3%,列16城市增速前列,最低的上海市增幅为11.1%,也高于全国水平1.2个百分点。
2005年,在生产总值中,长三角地区一、二、三产业比例为4.1:55.3:40.6。与上年相比,第一产业比重下降0.5个百分点,第二产业比重下降0.6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比重上升1.1个百分点,与全国相比,第一产业比重比全国低8.4个百分点,第二产业比全国高8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比全国高0.4个百分点,非农产业比重高于全国水平8.4个百分点。
上海产业结构优势明显,第三产业比重超过50%,达到50.2%,经济结构呈现“三、二、一”格局,另外,南京、杭州和舟山的第三产业比重均在43%以上,超过全国水平。从区域内第三产业的发展趋势看,浙江除绍兴以外的6城市第三产业发展速度均高于经济增速,占GDP的比重也比去年有不同程度的提高。而江苏除南京外的7城市占GDP的比重均比去年有不同程度的下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