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专题专栏
 
人大代表呼吁改变我国教育领域诸多不合理现象
中央政府门户网站 www.gov.cn   2006年03月09日   来源:新华社

代表呼吁打破录取指标地区不平衡

  新华社北京3月9日电(记者 张晓晶、丁锡国)北京有1600万左右人口,去年北大、清华的招生指标有851个;河南有9700多万人口, 两校的指标却只有171个。北京1.88万个人中就有1个人能上北大、清华,而河南56.7万个人中才有1个人能有这样的幸运,机会相差30倍。高考分数线、录取指标地区间的不平衡,是十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上代表议论的焦点之一。代表们发出疑问:“为什么一样的分数,却会有不一样的命运?这太不公平了!”

  中国政法大学校长徐显明代表说,由于北京、上海拥有的全国重点大学数量比其他省份多,重点大学录取投放大大向所在地倾斜,录取名额远远超过其他省份。因此,北京、上海的重点大学最低录取分数线比大部分省份低几十分甚至上百分。例如,2005年北京文科重点大学录取分数线是486分,上海是497分;而河南是565分、四川是570分。

  张志焜代表认为,近年来“高考移民”现象之所以屡禁不止,主要是因为各地招生分数差异太大造成的。周洪宇代表认为,重点大学分数线和招生指标向大城市、文化发达地区倾斜,给社会带来了更大的不公平,容易导致经济文化落后地区与发达地区出现严重的两极分化。

  江林昌代表认为,把国家部属高校的招生指标分配到各地,有明显的计划色彩。在当年,适当照顾大城市的优先发展,为大城市优先提供大批高素质人才,是一个比较理想的权宜之计;但是随着“以人为本”、“和谐社会”理念的确立,效率优先已经逐步转变为公平优先,眼下对高考招生制度进行改革尤为必要。他认为,高考招生指标的分配改革是一个极为复杂的过程,需要国家主管部门、地方政府和高校三方协调。

  徐显明代表说,从教育公平的原则出发,中央高校的录取办法可以设计一种合理的数额分配方式,在各省、直辖市、自治区之间分配数额,分配的依据应主要考虑学龄人口,以缩小不同地区之间高考录取率的巨大差异。(完)

    1 2 3 4 5  
 
 
 相关链接
· 代表委员热议教育资源配置不均衡的“倒挂”现象
· “两会”代表委员们围绕教育不公平问题展开讨论
· 任玉岭委员:将“择校费”收归国有用于教育扶贫
· 教育不公―“一黑二斜三苦四丑”
·  建设新农村 教育要先行
· 阶层差距正在影响教育公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