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专题专栏
 
人大代表呼吁改变我国教育领域诸多不合理现象
中央政府门户网站 www.gov.cn   2006年03月09日   来源:新华社

“谁能让我的孩子快乐起来?”
——人大代表呼吁进一步为学生减负

  新华社北京3月9日电(记者张晓晶、丁锡国)这是城市里最熟悉的一幕:每天清晨,一个个未成年的孩子揉着惺忪的睡眼、背着沉重的书包,走在赶往学校的路上。他们尽管年龄各异,但是脸上却都写着同一表情:不快乐!

  学生学习负担过于沉重,大大超过了身体负荷,这个问题引起了出席十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的代表们的担忧。“谁能让我的孩子快乐起来?”许多代表在大会发言和小组审议时发出同一疑问。

  郝建枝代表说,每天叫孩子起床真是一种无奈:叫吧,孩子晚上12点才睡,正是需要睡眠长身体的时候;不叫吧,还有繁重的功课在等着他。“自从上初中以后,孩子的生活就再也轻松不起来了,面临中考、高考的压力,只有不停地学、学、学!我们家长看在眼里,疼在心里,可是竞争这么激烈,又有什么办法呢?”

  有一个事实让很多代表不解:为什么我们国家连续几年高校扩招,孩子的学习压力反而更大了呢?事实很明显,尽管高校一再扩招,但是均以地方性高校为主,像北大、清华这样的重点高校本科教育扩招的幅度并不大,有的甚至明确表示本科阶段不扩招。就是为了挤上“好学校”这座独木桥,千千万万的学生才不得不背上了苦学的重负。

  张志焜代表说,孩子与生俱来的好奇心、自信心在这种高强度的学习中磨灭了,创新能力得不到培养。我们的孩子勤奋刻苦、有知识、有技术,但是恰恰在创造性方面与西方国家相比,败下阵来。

  曾经有一位专家作了这样一个中美学生比较,让人心里很不是滋味:一组纯粹计算题、一组简单文字题、一组答案唯一的应用题、一组答案不唯一的应用题,前三组中国学生均高于美国学生,尤其是纯粹计算题,远远胜出,而在答案不唯一的题目上明显处于劣势。

  李莉代表一针见血地指出,我国给学生的减负令下了不知多少道,但是学习负担越减越重,为什么?不改革高考制度,孩子不会找到真正的快乐!

  有的人大代表提出,教育部门公布一个课程标准,但是教学、考试层层加码、超标,人为地加重了学习负担。上世纪90年代,在高一级学校资源有限的情况下,这样做情有可原,当前高一级学校的资源已经超过同龄人的15%,考试的难度、区分度不应该是第一位的。

  他们建议,学业考试应该回归水平测试,按照等级划分,不要分分计较,一张试卷定终生;同时增加学生综合素质评定。要将学业考试由精确变模糊,综合素质测试要由模糊变清晰。高考作为一根“指挥棒”,要多考查学生的认知能力、判断能力、学习能力,而不要让学生陷在死记硬背的窠臼中不能自拔。(完)

    1 2 3 4 5  
 
 
 相关链接
· 代表委员热议教育资源配置不均衡的“倒挂”现象
· “两会”代表委员们围绕教育不公平问题展开讨论
· 任玉岭委员:将“择校费”收归国有用于教育扶贫
· 教育不公―“一黑二斜三苦四丑”
·  建设新农村 教育要先行
· 阶层差距正在影响教育公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