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回放
2005年10月的中共十六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今年“两会”,不论会场内外,“新农村”都是最具热力的词汇。“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几个关键词描绘出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美好图景,“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将成为新农村的主角。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在不同时期曾多次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任务和要求。现阶段再次提出建设新农村,到底“新”在何处?
热点评说
人物: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农村部部长韩俊观点:
首先“新”在新农村建设有一个全新的环境和背景,亦即我国已进入“以工补农,以城带乡”的阶段。要让公共财政大幅度向农村倾斜,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最核心的问题是,“钱从哪来?花到哪去?”关键是从中央到地方都要自觉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形成各级财政支持“三农”的良好氛围。
人物: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院长温铁军观点:
建设新农村的“新”,新在能体现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上,新在能体现和谐社会的要求上。新农村“新”在农村生产发展、生活宽裕,通过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农村为城市提供安全健康的农产品,而各级政府通过加大对农业和农村的财政投入力度,确保农业稳定,农民增收,广大农村的生产生活条件和整体面貌得到明显改善;“新”在城市中相对比较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在农村中逐步建立起来,农民可以享受到教育、文化、医疗等公共事业发展的成果;“新”在农村秀美的田园风光,新农村乡风文明,村容整洁,农民生活宽裕,有较强的幸福感,甚至于出现城市人由于渴望返璞归真,开始向农村回流的“逆城市化”现象。
人物: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副院长刘福垣观点:
现在提出新农村有一个特定的含义,是让农民享受整个国民经济进步改革成果,缩小农村和城镇的差距。新农村严格意义上要论“新”,必须是新的生产方式的载体,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是社会主义生产方式的载体。新农村的村民应该是富裕农民,能够提供生产剩余,能给国家缴税,国家用这些税给农民解决生活保障医疗等等,达到这样的水平才是社会主义新农村。这就需要一个很漫长的过程。(记者 殷新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