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被周恩来总理誉为“模范自治区”的内蒙古自治区,不仅是民族团结的模范,“十五”期间经济社会也加速发展,在西部地区,尤其是少数民族地区异军突起,站在了新的历史起点上。
进入“十一五”时期,内蒙古将如何进一步推动民族地区经济社会更快更好的发展?就此,内蒙古自治区主席杨晶日前接受了本网记者的专访,畅谈了自治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新思路。
记者:对于民族自治区来讲,“十五”期间内蒙古的主要变化有哪些?
杨晶:这是内蒙古综合经济实力实现了重大跨越,各民族群众生活水平全面提高的十年。自治区生产总值中一、二、三次产业比例由2000年的22.3:34.2:43.5,调整为2005年的15.7:44.1:40.2。第二产业所占比重提高了近10个百分点,工业化进程明显加快,初步形成了能源、化工、冶金、装备制造、农畜产品加工、高新技术等具有内蒙古特色的六大优势产业,成为拉动自治区增长的主要力量。农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正在由种植业主导型向养殖业主导型转变。城镇化步伐不断加快,全区城镇化率达到47.2%。优势地区实现跨越式发展,呼和浩特、包头、鄂尔多斯三市生产总值占到了全区的51.8%,成为拉动自治区经济发展的“火车头”。非公有制经济加快发展,初步形成“三分天下有其一”的格局。全区综合经济实力显著增强。2005年自治区生产总值达到3822.8亿元,比2000年翻了一番多,年均增长速度达到16.6%;人均生产总值突破 1900美元,超过全国平均水平。财政总收入由2000年的155.6亿元增加到536.3亿元,增长2.4倍,年均增长28%;固定资产投资五年累计完成6918亿元,超过“九五”前历年投资的总和,基础设施得到较大改善。累计新增公路里程1万多公里,高速公路里程突破1000公里,建成了横贯自治区东西的公路,电网东西大通道、铁路东西大通道建设开始启动。各民族人民生活水平有较大提高。2005年全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牧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达到9137元和2989元,分别比2000年增长78.1%和46.7%。城乡居民储蓄存款增长1.2倍,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近1倍。
记者:自治区对少数民族聚居区的发展有哪些倾斜政策?
杨晶:自治区党委和政府不断加大对少数民族聚居区的倾斜力度,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切实改变了贫困少数民族群众生产生活条件。比如,自治区做出了少数民族聚居的边境旗县加快发展的决定,重点支持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对鄂温克、鄂伦春、达斡尔三个少数民族自治旗实施分类指导,重点帮扶;自治区各厅局还对少数民族聚居地区的旗县实行定点包扶,对全区有名少数民族贫困地区实行了扶贫攻坚战略等。据统计,仅2000年以来,自治区扶持少数民族聚居区的项目就达715个,投入资金57亿元。使这些地区通电、通水、通路,还通了广播电视,发展起一定的特色产业。
记者:内蒙古自治区有那些经济发展优势?
杨晶:内蒙古经济发展的优势主要有三个:一是资源优势。内蒙古是我国的资源富集区,许多资源不但储量大而且开发条件好;地上资源丰富,草原、森林和人均耕地面积居全国第一。地下资源富集,稀土储量居世界首位;煤炭保有储量2200亿吨,居全国第二;天然气资源丰富,苏里格天然气田探明储量7000多亿立方米,属于世界级的大气田,也是西气东输的重要气源之一。
二是区位优势。内蒙古北与俄罗斯、蒙古国接壤,有4200公里边境线,18个边境口岸,其中满洲里口岸是我国最大的陆路口岸,二连浩特是我国对蒙古国的最大口岸。具有向北外开放的优势,近年来,自治区与俄罗斯、蒙古国经济技术交流日益密切,在国家向北开放战略格局中的地位进一步显现。此外,内蒙古横跨“三北”,毗邻八省,紧靠京津,同东北、华北、西北三个经济区保持着密切的经济技术合作关系,既是京津和环渤海地区的腹地,又是华北沟通大西北的经济通道,具有承东启西的区位优势。
三是地广人稀优势。内蒙古地域辽阔,人口较少,有利于生产力布局适当收缩和相对集中,有利于劳动力转移和城镇化水平的提高,有利于恢复和保护生态环境。同时,内蒙古作为经济相对落后地区,历史包袱较轻,在产业发展中可以坚持高起点,直接采用国际国内先进的技术和装备,通过技术跨越实现经济的跨越式发展。
同时,内蒙古具有多种政策优势。如作为少数民族自治区,有国家大力支持发展民族地区经济的优势;地处西部地区,有国家西部大开发的战略机遇;与东北的辽宁、吉林、黑龙江三省接壤,自治区东部几个盟市享受国家“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政策。这都有助于内蒙古加快发展。
记者:内蒙古目前经济发展面临那些问题?进一步发展有哪些机遇?
杨晶:内蒙古尽管在“十五”期间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是基础薄弱、发展仍然水平较低。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仍然很多,比如:生产力欠发达,经济外向度偏低,消费、出口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较弱;经济结构不尽合理,产业层次较低,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不快;自主创新能力较弱,产业技术水平较低,经济增长方式比较粗放;资源综合开发利用水平不高,产业集群化发展不够,中小企业发展滞后;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较大;生态环境比较脆弱,基础设施特别是农牧业和农村牧区基础设施建设滞后;改革开放有待进一步深化。从这些存在问题看,今后内蒙古经济发展的任务仍然相当艰巨。
我们也看到,内蒙古也面临难得的发展机遇。一是经过近年来的发展,内蒙古已经初步形成了具有自己特色的优势产业体系,基础设施、工业生产能力和技术装备水平明显提高,经济自主增长机制初步形成,已经具备了在“十一五”期间继续保持又快又好发展的条件。二是国家继续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支持西部地区将资源优势向产业优势和经济优势转化,为内蒙古优势特色产业的优化升级和做大做强创造了有利条件。三是内蒙古的产业发展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导向。在宏观调控中,国家产业政策更加明确,特别是提出立足国内解决能源需求,强调加强基础产业建设,有利于内蒙古继续发挥能源和资源优势。四是国际国内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加快。发达国家和沿海发达地区制造业加速向中西部进行战略转移,有利于内蒙古吸引非资源型加工业,不断培育和发展新的产业增长点。五是区域经济协作的加强为内蒙古提供了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国家加快实施振兴东北等老工业基地战略,有利于内蒙古东部盟市加快发展;同时,内蒙古与长三角、珠三角和环渤海经济圈的经济技术交流不断深化,有利于内蒙古在参与区域经济合作中实现新的发展。
记者: 内蒙古在“十一五”期间将采取哪些措施推动经济又快又好地发展?
杨晶:“十一五”期间,内蒙古要始终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把加快发展和科学发展有机统一起来,切实转变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落实“五个统筹”,把经济社会发展转入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轨道。为此,我们将重点从三个方面着手。
第一,加快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进一步提高综合竞争力。坚持新型工业化、农牧业产业化和城镇化“三化”互动战略,通过调整产业结构,做大做强优势特色产业,不断提升产业层次,提高产业整体竞争力和在全国产业分工中的地位;通过推动生产要素向有条件的区域聚集,鼓励优势地区继续加快发展,积极构筑优势产业集群,不断优化生产力布局;通过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增强经济发展活力。
第二,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高经济增长质量,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把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作为“十一五”时期的战略重点,通过高效利用资源、发展循环经济、强化生态环境保护和提高技术创新水平,建设低投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的国民经济体系。一是提高资源综合开发利用水平,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坚持积极、科学、合理的资源开发利用方针,保护好、利用好和配置好资源,大力发展资源精深加工,延伸产业链条,变资源输出型为产品输出型,加快推进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的转化。二是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制定自治区循环经济发展规划,加大对循环经济的政策支持力度,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鼓励企业循环式生产,推动产业循环式组合,建设一批循环经济企业和循环经济园区,加快构建循环农牧业和循环型城市,促进循环经济产业链和循环经济网络的形成。三是加强生态保护,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坚持“保护与建设并重、以保护为主”的方针,努力实现全区生态状况“整体上稳定遏制、重点治理区域全面好转”的目标。大力推行禁牧、休牧、轮牧等生态保护措施,稳步提高生态自我修复能力,加快建立生态保护与建设的长效机制。加强工业大气污染和水污染防治,改善空气和水环境质量。四是要把自主创新作为提升经济竞争力的关键和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以技术跨越带动经济较快发展。“十一五”时期,我们要努力建设“三个中心”,即建成世界领先、国内一流的羊绒、乳品、稀土产业研发中心,建成国内领先的煤液化、气化及系列煤化工研发中心,建成适合自治区资源特点的材料工业、再生能源产业的研发中心和以循环经济为主要特征的新型产业研发机构。
第三,完善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体制保障,加快构建全方位开放格局。继续加大改革攻坚力度,形成有利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促进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进一步优化发展环境,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形成充满活力的全方位开放格局。一是深入推进各项改革,优化体制机制环境。重点是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事业单位改革、农村牧区综合改革和投融资体制改革。二是全方位扩大开放,提高对外开放水平。继续做好招商引资工作,扩大引资规模,拓展引资领域,提高引资质量,着力引进先进技术、管理经验和高素质人才,积极承接国内外的产业转移。利用独特的区位优势,深入实施“走出去”战略,以俄罗斯和蒙古国为重点,以企业为主体,力争在对外经贸合作方面取得更大突破。三是加强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优化发展环境。完善“贯通区内、畅通三北、联通俄蒙”的综合交通运输网络,提高公路路网密度和等级,加快构建自治区铁路东西大通道,加快民航机场、油气管道、信息基础设施、市政设施和水利设施建设。
记者: 2006年是“十一五”的开局之年,你将重点抓好哪些工作?
杨晶:做好经济结构调整工作,在产业结构方面,重点是加快建设现代农牧业,推进新型工业化和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在生产力布局结构方面,重点是加快推进城镇化,做好能源重化工业基地及农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建设:在所有制结构方面,重点是大力扶持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为此,我们将认真做好以下几项工作。一是进一步加强农牧业和农村牧区工作,确保社会主义新农村新牧区建设的良好开局。调整农牧业结构,突出抓好产业化经营。认真落实农牧业扶持政策,确保各项支农资金和补贴资金落实到位。全面深化农村牧区综合改革。加强农村牧区基础设施建设,切实改善农村牧区面貌。搞好社会主义新农村新牧区建设规划,积极开展试点工作。二是提高工业经济整体素质,加快新型工业化进程。认真贯彻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大力发展优势特色产业,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加快工业基地和工业开发区建设,突出抓好工业重点项目建设。高度重视安全生产,坚决关闭不具备安全生产条件的小煤矿,打好煤矿瓦斯治理和关闭小煤矿两大攻坚战。三是促进第三产业增量提质,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抓好服务业重点领域、重点企业和重点项目建设。大力发展旅游业、金融保险业,积极引导房地产业健康发展,推进商贸流通现代化。四是有序推进城镇化,促进城乡良性互动。加强中心城市和盟市所在地、重点口岸城市建设,加紧构筑东部区域性中心城市。 (记者 吴国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