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农业综合开发从何处着力?国家农业综合开发办公室主任王建国认为:打造粮食生产核心区和支持农业产业化经营,打造粮食生产核心区。
提要:集中投入,规模开发,不撒胡椒面,不断完善以农民为主体的运行机制,发挥农业综合开发的最大效益
记者: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是“生产发展”的基本要求,也是农业综合开发的基本任务。请问新形势下农业综合开发有什么新的思路?
王建国: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给农业综合开发提出了新要求。发展粮食生产是农业综合开发的重要任务,为确保国家粮食稳定发展,今后农业综合开发将重点支持粮食主产区,特别是主产区的产粮大县,形成粮食生产核心区,加强实施中低产田改造和中型灌区节水改造项目,力争用5—10年,将粮食生产核心区打造成全国稳定可靠的“大粮仓”。
记者:为什么要重点从粮食生产核心区着力?
王建国:粮食生产的核心区是主产区的精华地带。从全国范围内看,13个粮食主产省(区)耕地面积占全国的65%,近3年平均每年商品粮占全国总量的80%以上。国家确定的484个优质粮食产业工程重点县(农场),耕地面积占到了主产区的一半以上。可以说,我国农业发展和粮食安全主要靠主产区支撑,更要靠核心区保证。
集中资金才能办大事,因此要把重点聚焦到具有资源优势、比较优势的产粮大县上,实施改造中低产田和中型灌区节水改造,走以内涵开发为主的农业集约化、现代化发展道路,帮助核心区这些产粮大县卸掉“包袱”,建设成为粮食强县、农业强县,形成稳定可靠的粮食生产能力,促进种粮农民增收。
记者:如何保证农业综合开发资金用在刀刃上,发挥最大的开发效益?
王建国:农业综合开发是国家支持“三农”的一笔不小的投入,要发挥其最大效益,必须集中投入,突出重点,规模开发,不能撒胡椒面。从2004年起,国家农业综合开发办明确要求:每个开发县每年原则上只安排1—2个土地治理项目,集中投入、连片开发,中低产田改造项目的年度治理面积平原区不低于1万亩、丘陵山区不低于5000亩。2004年,13个粮食主产区项目个数比2003年减少了60%,平均每个项目区治理面积提高了40%。
记者:目前农村税费改革取消“两工”后,许多地方农民投工投劳大幅度减少,农业综合开发会不会也面临这个问题?
王建国:是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农民是主体。农业综合开发不能以不变应万变,必须不断完善以农民为主体的运行机制。一是尊重农民意愿,倡导民主开发,让农民有知情权、参与权、选择权和监督权;二是要运用利益引导机制激发农民自觉自愿筹资投劳。让农业综合开发真正成为“管理民主”的典范。
事实上,农业综合开发在这方面已经采取了应对措施:2003年就出台了政策,将农民筹资投劳纳入村级“一事一议”范畴;2005年对政策作了进一步修订,将农民筹资投劳占中央财政资金比例从11降低到10.5,极大地调动了农民主动参与开发、自觉增加投入的积极性。
记者:今年是“十一五”开局之年,在打造粮食生产核心区方面,农业综合开发将采取哪些举措?
王建国:我们将采取六条措施提高粮食生产能力。
——确保农业综合开发资金主要用于粮食主产区。中央财政农业综合开发资金安排用于13个粮食主产省(区)的部分,要在去年占60%的基础上继续有所提高。
——土地治理项目资金的90%用于中低产田改造项目,确保改造中低产田3000万亩。东部沿海经济发达地区要将发展高效农业作为目标取向;西部生态脆弱地区,要特别注意保护好生态环境;中部地区要更加突出对产粮大县和种粮农民的扶持。
——加强中型灌区节水配套改造项目建设,解决项目区水利上的“卡脖子”难题。
——进一步提高项目科技含量及农机装备水平。
——努力在县域范围内整合各类支农资金,提高支农资金的使用效益。
——积极探索农业综合开发项目与新农村建设对接的问题,探索支持改善农民生产与生活条件相结合的路子。
总之,今后要不断探索财政支农的新机制、新路子,让农业综合开发这束“公共财政照耀农村的阳光”更加灿烂。(记者 赵永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