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重大的转折,在广东横空出世。
国家环保总局对17个省(区、市)有关数据的综合分析表明,全国上半年主要污染物排放不降反升,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排放量分别比去年同期增长4.2%、5.8%,而经济大省广东却分别下降1.1%、2.9%。在上半年经济高速增长14.4%的同时,这两个环保硬指标首次出现下降之势,说明广东的水质和大气质量开始好转,环境污染恶化的趋势得到初步遏制,呈现出经济发展又快又好、环境质量逐步改善的良好态势,“环保拐点”依稀可见。
在GDP总量率先突破2万亿元之后,广东去年万元GDP能耗全国最低、今年上半年能耗再次下降,此番环保工作获得重大突破,正是广东率先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经济社会发展步入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轨道的又一体现。
一
环境经济学中有个著名的“库兹涅茨环境曲线”理论,认为环境质量同经济增长呈倒U形曲线关系,即在经济发展的初期阶段,随着人均收入的增加,环境污染由低趋高,到达某个临界点(拐点)后,随着人均收入的进一步增加,环境污染又由高趋低,环境得到改善和恢复。据世界银行统计,美国等发达国家在人均GDP达到1万美元时出现“环保拐点”,韩国等新兴发达国家则是6000美元左右。
广东改革开放20多年来经济高速发展,但粗放型发展模式付出了沉重的环境代价。发达国家上百年工业化过程中分阶段出现的水、大气、土壤等环境问题,在广东集中出现,生态环境承载力不堪重负,环境污染不仅严重威胁人民群众健康安全和区域投资环境,而且引发了一些地方的矛盾纠纷,成为广东可持续发展和构建和谐社会的重大制约。
曾几何时,南粤的天灰霾密布,广东人“呼吸困难”,蓝天乍现竟成新闻;曾几何时,珠江的水黑臭不堪,广州人掩鼻走避,重游珠江成了奢望。人们在问,广东还要在“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上徘徊多久?人们在问,改革开放先行一步的广东能否率先破题走出加快发展与保护环境两难之境?
二
2003年春天,胡锦涛总书记视察广东,首次提出了科学发展观的思想。而环境问题正是科学发展的题中之义。而此时,履新刚刚几个月的省委书记张德江亲邀国家环保总局局长带队前来广东考察,合作展开环保规划并亲任总顾问,省长黄华华任规划领导小组组长。2004年底,张德江首次提出“绿色广东”这一新概念,力推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如今,广东省与国家环保总局联合编制的全国第一个区域性环保综合规划《珠江三角洲环境保护规划》,以及《广东省环境保护规划》,已通过省人大审议实施,环保工作转入科学化、法制化轨道。
“宁可慢一点,也要稳一点;宁可少一点,也要好一点。”环保部门一夫当关,严格环保准入,促进产业结构调整,仅今年上半年省环保局就在环保审批中否定占总数近一成的项目。而延续多年的珠江综合整治、治污保洁和燃煤燃油火电厂脱硫工程,更是有效遏制了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在珠三角以至偏僻的山区县,污水处理厂纷纷上马,全省污水处理能力年均增长百万吨以上,连续三年居全国首位,污水处理率也由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跃为高于全国平均水平。2002年提出的治理珠江“三年不黑不臭”的目标终于实现,广州人在时隔30年之后,上个月再次畅游珠江。
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十五”期间,在GDP保持两位数快速发展的同时,广东环境质量基本保持稳定,局部有所改善,而“十一五”开局之年两个环保硬指标又首次掉头向下,更是一大突破。目前“绿色广东”建设渐入高潮,而环保措施发挥作用有一定滞后性,广东环境质量持续向好的趋势应可乐观预期。
三
行百里,半九十。我们应当清醒地看到,广东叠加式、复合型的环境污染问题尚未根本好转,环境质量与人民群众的要求还有很大差距,广东环保依然任重道远。
经过多年的快速发展,广东的环境容量已经非常有限,环保欠账较多,环境压力很大。今后五年,广东的经济增长速度将保持在9%以上,而二氧化硫、化学需氧量排放总量必须减少15%,国家下达的这一约束性指标是一条不可逾越的“红线”。
减排15%,并非易事。为今之计,一是痛加整治,对污染企业该治的治、该停的停、该关的关,真正杜绝企业排污社会“埋单”的现象;二是釜底抽薪,切实转变增长方式,调整优化产业结构,真正告别高增长高污染的旧模式;三是严格规划,严肃环保规划的法律地位,真正把环保工作转到综合运用法律、经济、技术和必要的行政办法解决问题的轨道上来。
从“转折点”到“拐点”,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正如国家环保总局局长周生贤所寄望的那样,在当前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发生重大变化的时期,广东完全可以成为全国环保工作的排头兵。目前广东人均GDP已接近3000美元,其中珠三角地区接近5000美元,有专家预测,广东“环保拐点”可能提前到来。让我们期待,敢为天下先的南粤人民再创世界奇迹!(南方观察 王垂林 陈韩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