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政务互动>> 权威访谈
 
陕西省扶贫办负责人就扶贫贴息贷款有关问题答问
中央政府门户网站 www.gov.cn   2006年09月04日   来源:陕西省人民政府网站

    为了继续深化扶贫贷款管理体制改革,完善信贷扶贫新机制,切实发挥信贷扶贫资金重要作用,进一步加快新时期扶贫开发进程,根据国务院扶贫办、财政部、中国农业银行《关于深化扶贫贴息贷款管理体制改革的通知》精神,近日,陕西省政府转发了省扶贫办、省财政厅、省农行、陕西银监局、省农村信用联社共同制定的实施方案,召开了专门的工作会议,具体安排部署陕西省深化扶贫贷款管理体制改革工作。陕西日报记者程伟就有关问题,采访了陕西省扶贫办的负责人(以下简称记者、省扶贫办)。

    记者:提出深化扶贫贷款管理体制改革的背景是什么?

    省扶贫办:多年来,信贷扶贫资金作为扶贫开发投入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扶贫开发工作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当前,全国扶贫开发工作进入艰难的爬坡阶段,时间紧,任务重,产业化扶贫投入严重不足,但随着国家金融管理体制改革深入,农村金融体制改革相对滞后,信贷扶贫资金的作用难以有效发挥,金融对“三农”特别是农村贫困地区支持乏力。具体表现在:

    一是自1986年国家大规模开展扶贫开发工作以来,信贷扶贫资金作为国家政策支持的主要方面在扶贫开发工作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国家每年下达指令性计划,资金逐年增加,最高时国家下达我省计划达14亿元。但近几年随着扶贫任务和工作难度加大,国家对信贷扶贫资金只下达指导性计划,资金落实困难,信贷扶贫资金投入不足,贫困地区产业发展步履艰难,贫困群众增收缓慢,严重制约着贫困地区经济发展。

    二是国家金融体制改革不断深入,农村金融体制改革缓慢,支持“三农”、服务“三农”,支持农村中小企业和县域经济发展的金融服务不能满足生产发展的需要。同时国家对信贷扶贫资金仅仅下达指导性计划,信贷扶贫资金承担的金融机构农行作出了很大努力,但由于机构网点少,到户贷款落实困难,信贷扶贫资金难以发挥更大效益。

    三是新阶段扶贫任务艰巨,需要投入大量资金,陕西省新阶段(2001—2010年)扶贫开发要解决817万贫困人口温饱问题,增加贫困人口收入,支持贫困地区产业发展主要依靠信贷扶持。信贷支持力度决定着十年扶贫开发规划能否完成,决定着贫困地区整村推进、产业化扶贫、劳动力技能培训三项工作能否落实。

    四是国家对扶贫到户贴息贷款经过两年改革试点,各地都创造了很好的经验,形成了适合当地实际的运作模式,改革试点的成功离不开各级政府的推动,更离不开金融机构对扶贫工作的支持。

    鉴于以上原因,国务院扶贫办、财政部、农总行经过调研后做出决定。今年开始在全国592个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进行深化扶贫贴息贷款管理体制改革,并把陕西省作为8个项目贷款试点省之一。

    记者:深化扶贫贷款管理体制改革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省扶贫办:这次改革是经国务院同意,国务院扶贫办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国务院扶贫办、财政部、中国农业银行共同研究决定对扶贫贷款管理体制进行改革,其中小额扶贫到户贷款经过两年试点。即将原来由农业银行统一下达指导性计划并组织发放贷款,改为两部分运作:一是到户贷款。将到户贷款贴息资金全部下放到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由县选择金融机构发放并与其直接结算贴息。二是产业化扶贫龙头企业和基础设施等项目贷款(以下简称“项目贷款”)。今年在河北、黑龙江、江西、湖北、重庆、云南、陕西、甘肃等8省(市)开展项目贷款贴息资金下放到省的试点(以下简称“项目贷款试点”),由省选择愿意承担扶贫贷款任务的金融机构发放并与其直接结算贴息。

    记者:陕西省将如何具体操作小额扶贫到户贴息贷款?

    省扶贫办:第一,范围和规模:国家确定在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进行,安排我省贴息资金2500万元,可贷款5亿元,每县平均贴息50万元,可贷款1000万元。在下达各县(区)贴息计划时,根据各市的建议,对部分县(区)的资金作了一些小的调整。同时,经省政府同意,安排27个省定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财政扶贫资金600万元用于贴息,可贷款1.2亿元,每县平均贴息20万元,可贷款400万元。

    第二,运作方式:省上将贴息资金下达到县,由县政府选择并确定承贷金融机构,由金融机构筹措资金并发放贷款。

    第三,贷款期限、利率及贴息标准的确定:贷款期限和利率标准均由金融机构确定,期限视项目生产周期确定,利率按央行规定的基准利率和浮动系数,视当地实际情况确定,但必须在与农户确定信贷关系之前明确。贷款期限超过一年的按一年予以贴息,不足一年的按实际时间予以贴息,贴息标准为年利率5%。

    第四,贷款对象、规模和扶持重点:对象为建档立卡的贫困农户,主要用于扶持其发展生产。各地在执行中要明确扶持产业和贷款限额,原则上每户贷款本金不超过1万元。

    第五,贴息资金的管理:省上将贴息资金一次性拨付到县,县上将贴息资金存入财政扶贫资金专户,实行专帐管理,可结转使用,但不可突破规模,也不得用于贴息范围之外的其他支出。

    第六,贴息确认与贴息方式:金融机构确定的扶贫贷款户,在放贷前要征得当地扶贫、财政部门的认可,放贷后扶贫、财政部门认定并盖章,财政部门据此拨付贴息资金,将贴息资金直接补贴给金融机构,在签订贷款合同时必须明确贫困户支付的利息标准。

    第七,扶贫社协助发放贷款和回收贷款试点:省上拟选择三个县进行扶贫社协助发放贷款和回收贷款试点,帮助做好贷前、贷中、贷后的服务工作,确保贷款“放得出、收得回、有效益”。

    记者:陕西省将如何具体开展扶贫贴息项目贷款试点?

    省扶贫办:一是规模和范围:国家下达陕西省试点贴息资金1000万元,按补贴标准可落实贷款3.5亿元(含年初下达的1.5亿元)。集中用于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省定重点县适当予以扶持。

    二是运作方式:承贷金融机构由省政府确定,贷款由承担扶贫贷款任务的金融机构自行筹措,省上不再下达指导性计划。

    三是贷款期限、利率和贴息标准的确定:贷款期限由金融机构视实际生产周期自主确定,利率执行扶贫贷款优惠利率(年利率为3%),优惠利率与中国人民银行公布的一年期贷款利率(年利率为6.12%)之间的利差(年利率为3.12%),由中央财政据实贴息,贴息1年,超过贴息期限的贷款,不再执行优惠利率,贷款利率按中国人民银行相关规定执行。

    四是贷款对象和扶持重点:扶贫贴息项目贷款重点支持对解决贫困户温饱、增加收入有带动和扶持作用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包括中介组织,如农民经纪人、协会和大户),适当支持农业(包括小城镇)中小型基础设施建设及社会事业项目。优先扶持扶贫龙头企业。

    五是扶贫项目认定:扶贫部门要根据《陕西省农村扶贫开发规划(2001—2010)》的要求和年度扶贫开发任务,会同有关部门认真抓好扶贫项目库建设。各级扶贫、财政部门要按权限严格把好扶贫项目认定关,省扶贫办会同省财政厅等部门制定相关管理办法。项目贷款要与各地的主导产业、经济发展相适应。扶贫贴息贷款本金超过5000万元(含5000万元)的项目,要经省扶贫贴息贷款管理体制改革联席会议研究决定。超过1亿元的项目,要报国务院扶贫办备案。

    六是贴息确认。金融机构按照“放得出、收得回、有效益”的原则,在扶贫部门建档立卡的贫困农户和扶贫项目库中自主选择、独立审贷。贷款发放前,要征得当地扶贫部门和财政部门的认可;放贷后,由扶贫、财政部门共同审核认定并盖章,财政部门据此拨补贴息资金,将贴息资金直接补贴给金融机构。

    七是贴息资金的来源和管理:贴息资金由财政扶贫资金中安排,要存入财政扶贫资金专户,实行专帐管理。可结转使用,不可挪作他用。贴息资金不能满足贷款需求的,可从财政扶贫资金中安排。省上将中央下达的贴息资金规模分配到市。

    记者:陕西省将如何组织扶贫贷款管理体制改革工作?

    省扶贫办:首先,加强领导,省、市、县建立联席会议制度。为确保扶贫贴息贷款管理体制改革工作顺利进行,省上成立由省扶贫办、省财政厅、人行西安分行、陕西银监局、省农行、省农村信用联社等部门组成的联席会议制度,联席会议召集人由主管副省长担任,协调解决改革试点工作中的有关问题。各市、县也要加强领导,积极协调,确保贷款规模不低于往年平均水平。市、县要成立相应的组织机构,扶贫、财政部门要高度重视,明确责任,密切配合,共同抓好试点工作。各县扶贫、财政部门要认真做好扶贫到户贷款的组织实施工作,加强指导和培训,确保贫困户的贷款要求。到户贷款其他有关要求,可参照《关于认真做好2005年国家扶贫到户贷款贴息方式改革试点工作的通知》(陕扶办发[2005]42号)执行。

    其次,加强部门协作。扶贫部门主要负责组织、协调、监督和监测,做好指导服务、贫困户核准、项目库建设及项目认定和贴息确认等工作,协助金融机构收回贷款。财政部门主要负责扶贫贷款贴息资金的审核与拨付。金融机构主要负责扶贫贷款项目的审批,贷款投放和回收,并定期向扶贫和财政部门提供扶贫贴息贷款审批、发放、使用有关情况。金融机构在保证贷款安全的前提下,应尽量简化手续,放宽贷款条件,为贷户提供方便、快捷的服务。

    再次,加强跟踪监测和监督检查。认真做好调查研究,发现问题,及时解决,确保试点工作的顺利开展。到户贷款省上拟在陕南、陕北、关中各选择3个县建立监测点,各市、县也要结合实际建立1—2个实施监测点,对到户贷款的落实情况进行经常性的跟踪监测,不断总结经验,及时反馈信息,改进工作方式,提高工作成效。要建立贷款户回访制度,帮助贷款户用好扶贫贴息贷款,更好地发展生产,并使他们成为信用户、文明户。要按照《关于建立和推行扶贫资金项目公告公示制的通知》(国开发[2004]2号)要求,对扶贫贴息贷款项目全面实行公告、公示。

 
 
 相关链接
· 扶贫办关于切实加强扶贫资金项目管理的紧急通知
· 江西开展扶贫到户贷款贴息改革 缓解农户贷款难
· 江苏将增加省级扶贫小额贷款担保基金的资金规模
· 2006年上半年河南省扶贫投入3.6亿 救济59.5万人
· 河北省吸引非公有企业资本参与扶贫开发实现双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