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政务互动>> 建言议政
 
政府优化产业结构 “创汇至上”可休矣
中央政府门户网站 www.gov.cn   2006年09月18日   来源:人民日报-华东新闻

    过去“创汇至上”能通行无阻,乃出于特定发展阶段对商品匮乏的恐惧及对“地大物博”的过分自信。出口退税政策的调整,明确传递出政府优化产业结构、转变外贸增长方式的决心

    9月14日,财政部等5部门出台并实施《调整出口退税和加工贸易税收政策》,引起了不同产业部门的关注。特别是对那些长期依靠出口退税维持一定利润水平的煤炭、钢铁和纺织服装行业,出口退税面临大幅降低甚至取消,有些舆论将之形容为“盛夏飞雪”般的打击。

    仔细研读出口退税政策的调整内容,可以看到,承受“飞雪”考验的大都是“两高一资”(高能耗、高污染、资源性)产品,而重大技术装备、生物医药等高科技产品和农产品加工品,享受到的是更有力的出口支持——重大技术装备出口退税率由13%提高到17%,一些以农产品为原料的加工品的出口退税率由5%提高到13%。一降一升,明确传递出政府优化产业结构、转变外贸增长方式的决心。

    千方百计发展外向型经济,曾是各地改革开放的重要举措,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但在一些地方和部门,“出口创汇”成了至高无上的目标,并采取了一系列鼓励政策,如为出口企业提供优惠贷款、贴息、出口补贴、退税等。这些措施,使得我国外贸出口连续20多年保持高于GDP增速一倍的增长速度。然而,随着经济的发展,这种“创汇至上”贸易战略,对国民经济带来的负面影响也日益显现:首先,片面强调出口创汇扭曲了国内经济的资源配置,特别是在国内市场需求旺盛的情况下,内需企业出现“卖菜婆婆只能吃黄叶”的情况。其次,持续的贸易顺差导致我国外汇储备规模急剧扩大,对人民币的汇率稳定和国民经济发展造成不利的影响。其三,“两高一资”产品出口的增加,加剧了国内资源与环境的压力,也加重了政府的财政负担。

    过去“创汇至上”能通行无阻,乃出于特定发展阶段对商品匮乏的恐惧及对“地大物博”的过分自信。在外汇储备规模急剧扩大的背景下,通过大幅降低甚至取消“两高一资”产品的出口退税,其实是对“创汇至上”传统贸易战略的一次反思。

    其实,这样的反思,可以追溯到近年来公众对“世界工厂”这一头衔的复杂感受。“什么是世界工厂?就是用自己的资源替发达国家生产低级工业品,用自己的身体去承受污染,所赚取的不过是微薄的加工利润”——进入新世纪,当许多媒体热衷于将“世界工厂”的光环套在我们头上的时候,国家环保总局副局长潘岳的这句话,得到了广泛共鸣。

    当然,这样的反思,不是否定一切,更不能重新回到闭关自守的死胡同。从根本上说,出口政策的调整,既是为了让外贸更好地服务国内经济发展,对国际贸易秩序也是一种贡献。

    投资、消费、出口是拉动国民经济的三驾马车。在宏观层面不断出台措施抑制投资冲动的情况下,如今又以税收杠杆让一些传统出口产品经受“飞雪”考验,会不会影响经济增长和就业稳定?回答当然是否定的。一方面,退税政策的调整不是一脚刹车踩到底,税率调整有降有升,那些获得退税鼓励的高科技产品等,必将弥补“两高一资”产品出口受到的影响。另一方面,在目前投资率居高不下、贸易顺差规模持续扩大的情况下,即使出口增幅出现一定的负增长,也无碍于今年8%左右的GDP增长目标的完成。相反,把绷得过紧的投资、出口增速降下来,反而能引导企业重视节能降耗和产品升级换代,对完成今年单位GDP综合能耗下降5%的目标大有好处。(邓建胜)  

 
 
 相关链接
· 山东莒南发展创汇农业自营出口创汇逐年快速增长
· 我国将调整部分出口商品的出口退税率
· 五部门发调整出口退税率和加工贸易禁止商品目录
· “十五”期间全国出口退税总额达11944.47亿元
· [财政金融体制改革]出口退税机制得到完善
· 三部门发布继续暂停部分化肥品种出口退税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