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深圳市如何留住雨水,要先了解深圳市的地形地貌和降雨情况。
深圳市有974平方公里的山地区、760平方公里的建成区,却没有大江大河,河流短小坡陡,如此地形地貌条件导致降雨径流在深圳境内滞留时间非常短。深圳市多年平均降雨量高达1837毫米,但降雨在时空分布上极不均匀,汛期雨量约占全年85%左右,且多集中在几次大暴雨过程。
客观地说,由于自然条件限制,深圳市雨洪资源利用有一定难度,因此利用率相对较低。但是深圳一直积极致力于留住雨水,把雨水当作第二水源。
山区:水库蓄集
“深圳市10座中型水库,全部供水;65座小(1型)水库中,2座不供水;121座小(2型)水库,一半供水,一半目前还不能供水。”说起水库来,深圳市水务局水资源处处长栾建国如数家珍。
深圳市目前水库集雨面积约576平方公里,另有约40%以上山地雨洪资源还无法积蓄调控。这些丘陵山区,位于生态控制线范围,水质较好,利用办法相对简单,属于传统雨水利用方式。
“由于地貌所限,深圳市没有一个大型水库,但深圳现在几乎把能修水库的地方,都修上了水库。目前,山区地表水资源最大可利用量为9.08亿立方米,通过水库蓄积雨水所利用量已经达到5.08亿立方米。”栾建国感慨地说,“从全国来看,深圳市的集雨也许不是做得最好的,但意识可能是最强的。”
山区集雨,《深圳雨洪资源利用规划研究》提出两个策略:一是要利用现有蓄水工程的规模和潜力,充分利用深圳市植被良好的丘陵地貌,加大拦蓄天然径流的力度;二是要因地制宜新建水库及其他小型蓄水、贮水工程,新增小流域、小区域径流控制工程。
在对山区生态控制线内的区域进行“地毯”式摸底后,深圳市规划了山区集雨工程项目69项,其中新建水库18项,扩建水库19项,恢复利用10项,这样能够新增集雨面积246.55平方公里、可利用水量1.95亿立方米。通过统筹安排、强化管理,提高水资源利用率也纳入了深圳市的考虑,2005年,深圳市所有水库全部转归国有。
城区:就地利用
“经过计算,深圳市城区雨水可利用量的空间为8.74亿立方米。但是城区雨水因为用地性质不同和开发程度不同,有的雨水不能利用,有的雨水很难利用。”深圳市规划局交通市政处副处长刘天亮说。
由于深圳的建筑物密集,绿地和透水面积减少,这直接改变了雨洪径流形成条件,洪峰流量增加、峰现时间提高,一方面加剧了洪水威胁,一方面增加了城区雨水利用的难度。
就此,《深圳雨洪资源利用规划研究》提出了城区雨水利用的对策,一是增加建成区的绿地面积,使其达到建成区面积30%以上、人均绿地面积增加到40平方米,这样既可减少城市雨洪灾害,又大大增加了降雨对地下水的入渗补给;二是将城市雨洪水量蓄积起来,作为城市人工回灌水源或杂用水水源,从而增加城市的水资源量。
深圳市760平方公里的建成区,多为临海地带,一旦降雨,雨水经过排水系统直接排入河道、海湾,没有被充分利用。但专家认为,城市雨洪资源可经过处理后作为景观水、市政以及生活杂用水。因此,在改造旧城区或新城区建设过程贯彻和实施雨水收蓄和利用系统是城区雨水利用的一个重要方向。
“就地利用、控制面源污染、削减洪峰”是深圳市提出的城建区雨水利用的三大原则。深圳市节水办主任段红雷介绍说,正在建设的节水工程示范小区侨香村住宅区,就是按照这三个原则设计雨水收集利用系统的:首先,确定需要的雨水利用量,设计出能最大满足利用量的雨水收集处理系统;其次,集雨经过处理后要严格满足水质目标,在此基础上尽量利用屋顶雨水,初期雨水要就地处理以达到排放要求;同时,区域地表径流产生的洪峰流量得到控制,使其峰值流量减小到开发前的水平。
目前,深圳市对新建城区、旧城改造区以及绿地公园共计183平方公里的范围进行了雨洪利用规划,将分步采取集蓄技术、渗透技术及处理技术滞蓄利用雨洪,城区雨洪资源可利用量约为8432万—8649万立方米。
河道:蓄滞雨洪
深圳市310条大小河流,流域面积大于100平方公里的河流仅有深圳河、茅洲河等5条,其余大部分河道流程短,降雨径流形成集中,且大部分穿过建成区,污染情况严重。
针对这一特点,《深圳雨洪资源利用规划研究》提出了河道雨洪利用的三个措施:一是对于地表水环境质量4类的河道,在断面较宽、居民活动较多的场所等地方设置景观用水工程;二是在河道周边低洼地段设置滞洪区,既收集洪水又消减洪峰,必要时可作为景观补水或回灌水源;三是对于生态保护区内、水质可达3类的河段,设置提饮水工程蓄积汛期雨洪,作为饮用水水源。
其实,深圳市早在几年前就已进行河道雨洪利用的试点,但因城市发展过快、管网建设滞后,造成河道水环境恶化,这两项工程目前暂停运行。
“河道雨洪资源利用规划,必须结合河道整治和水污染治理来分期实施,上游水质好的地方可以近期实施,河道中下游规划的工程必须要等河道水质达到景观水质要求后实施。”刘天亮说。
如今,深圳市规划了河道雨洪资源利用规划项目38处,其中30处为景观用水工程,8处为河道提引水工程。随着大沙河、福田河水环境治理工作的深入,深圳市打算逐步在这两个河道上设置翻板闸、橡皮坝等挡水设施,以营造景观水体,达到雨洪利用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