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京市政府机关大院里,有几个蓝色的大塑料桶,上面写着“雨水节水桶”。下雨的时候,机关大楼楼顶的雨水顺着落雨管注入桶里,再汇入不远处的地下蓄水池,经去污处理,就可以用来灌溉草坪了。市政府机关大院的20000平方米绿地中,有三分之二实现了雨水浇灌。
政府机关大院里的“雨水桶”,只是北京市积极开展雨水利用的一个缩影。今年雨季,记者走访了北京市的一些生活小区、机关、学校、公园,发现雨水利用已融进北京城市建设中。从北京水务局获悉,今年入汛以来,仅城区的100处集雨工程就接住了200万立方米雨水,相当于昆明湖的水量。
集雨用雨,一项战略选择
北京是较早开展雨水利用的城市之一。近几年,随着水资源形势的日益严峻,雨水利用作为一项战略性开源节流的重大举措越来越受到重视。
北京已经成为水资源严重短缺的特大城市,人口已接近1500万,人均水资源量却不足300立方米,远远低于人均水资源占有量1000立方米的缺水下限。境内没有大江大河,近年来水资源的供需平衡是通过调水、启用备用水源、开采地下水、强化节水、控制用水总量等调控措施来实现的。水资源不足已经成为制约首都经济社会发展的第一瓶颈,节水也因而成为保证供水的重要举措之一。
集雨用雨不仅可以大大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还可以有效改善区域生态环境,减轻城市河湖防洪压力,减少需由政府投入的排洪设施资金。据统计,北京城区每年可利用的雨水量达到2.3亿立方米,是一笔不容忽视的宝贵财富。
从2001年起,北京开始建设雨水收集利用示范工程。珍惜每一滴水,千方百计把雨水留住,成为这个城市的战略选择。
从防到迎,被动变主动
北京同华北地区不少城市一样,盼下雨又怕下雨。北京的强降雨近年来多发生在城区,今年也是如此。虽然全市平均降水量比去年同期多15%,但大的降水过程基本都在城区,主要水源地水库的流域降水量并不大。雨洪灾害高风险区域与人口高密度区域、经济财富聚集区域、国家政治枢纽区域、国际活动集中区域相互重合,已是严峻的现实。
随着城市建设不断发展,北京的不透水硬化面积不断扩大。雨洪缺乏出路,城区每年增加排水量500万至800万立方米,需要相应增加5亿至8亿元的年投入,用于扩大市政管网和排水河道。
最好的解决办法是集雨用雨。
2005年,北京市提出变防汛为迎汛。当年5月31日,北京市市长王岐山在市防汛抗旱指挥部会议上说,“过去只叫防汛,恨不得别来汛,现在我们改了,叫迎汛,盼它来。‘迎’字有一个好处,就是要水,把雨洪蓄起来变为利。”一字之改的背后,是北京人辩证看待雨洪的体现,更是对雨水资源认识的深化。王岐山提出,从北京实际出发,安全迎汛还有一个含义,就是把水的文章做足,今后衡量防汛工作业绩时,要把留住多少雨水放在重要位置。
由防改迎,需要“化整为零”,把雨水拦截在居民小区、机关大院、学校校园和公园里,从而减少排放总量;利用地下空间建设蓄水池,将雨水径流收集处理,回用于冲厕、洗车、道路浇洒及绿化;在路面、广场、停车场采用透水砖、嵌草砖等透水性材料进行铺装,提高雨水渗透能力,补充地下水。
留住了雨水就好比把钱留在口袋里,北京市第一个雨水节水示范工程万寿公园,仅雨水利用一项每年就节约用水1万立方米,为公园节省开支7.8万元。
今年汛期,北京虽又出现了强降雨天气,集雨量比去年汛期增加了一倍,实现了“迎奥运,保安全,多蓄水”的目标。
提高利用率,制度需跟进
和废水的再利用相比,北京市雨水的收集量并不太大,以前每年也就100多万立方米,今年达到200万立方米,也仅相当于北京市区一天的用水量。
显然,北京利用雨水的空间和潜力还很大,还有很多工作要做。但进一步提高雨水利用率,则需要制度跟进。城市集雨是一项涉及面广、政策性强的工作,需要有关扶持政策,也需要在城市建设中进行基础性的综合配套。如在新建、扩建工程中,需要将集雨设施纳入设计、施工、验收全过程。而且,雨水利用的技术规范也有待标准化。
雨水利用不是少数人可以完成的,需要动员全民参与,使广大市民都理解并参与其中。可喜的是,雨水收集已在北京引起广泛共鸣。一些企业看到了雨水收集利用的商机,希望能通过收集雨水,加入到水务市场化运营中来。有关专家认为,雨水收集仅靠政府部门倡导还远远不够,除了挖蓄水池、利用盆盆罐罐收集雨水浇花洗车外,还应该有大规模、产业化的运作。这就需要政府部门制定相关经济政策,鼓励企业开发雨水利用技术,鼓励民间资本参与雨水收集利用,使雨水的收集利用成为一项产业。
据了解,北京水务部门制订了有关雨水利用的“十一五规划”,京郊今年将建设200处雨水利用工程,城区年内也将再建55个集雨工程。
北京动物园的集雨工程不让一滴雨水流出去,收集起来的雨水经处理后循环使用。(记者 李予阳 来洁 徐文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