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需要心明眼亮
——谈信息时代的科技情报事业
科技情报工作在我国科技发展中一直发挥着“尖兵、耳目和参谋”的作用。在实施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发展战略的过程中,需要充分发挥科技情报工作的重要作用。
信息经过分析加工方能为我所用,科技情报是科技发展的重要基础
科技情报是对通过公开渠道和合法手段获得的信息进行有效分析而得到的,其功能是为科学研究、技术创新等方面的战略决策和战术选择提供支撑服务。
1956年,为了落实国家“1956—1967年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中第五十七项任务“科学技术情报建立”,我国成立了第一家综合性科技情报机构——中国科学情报研究所(现中国科技信息研究所前身),随后相继成立了行业部门所属的行业性科技情报机构和地方科技主管部门所属的区域性科技情报机构,建立了我国科技情报组织体系,发展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科技情报工作体系。
从我国科技发展历程看,我国科技情报系统在国家重大自主创新项目服务如“两弹一星”研发与载人航天工程实施、战略决策服务、中文数字化信息资源建设等方面做了大量支撑性工作,发挥了不可或缺的作用,充分体现了科技情报工作对科技发展的重要支撑作用。
知己知彼乃兵家决胜之道,发达国家普遍高度重视科技情报
美国、日本、加拿大和欧洲主要国家都十分重视科技情报工作,在立法、组织体系和资金投入等方面,加强科技情报工作。
美国历来十分重视通过科技情报工作促进技术创新。根据卡特总统向国会提交的“关于工业技术创新的总统咨文”,美国国会1980年通过了“史蒂文森—怀德勒技术创新法”,明确提出加强科技情报工作的措施,如增加国家技术情报服务中心文献采集数量、加强科技情报通报工作等。
日本在战后能够迅速崛起,科技与经济获得迅速恢复和高速发展,重要原因之一在于日本政府始终重视情报工作。日本政府每年都投入大量资金进行各类情报的收集与分析工作,目前在日本每天约有200万个各类信息和数据产生。2006年日本政府增加3亿日元预算,在日本科技振兴机构中正式成立 “中国综合研究中心”,专门从事中国科技文献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工作。
信息时代更需要“去粗取精”,自主创新离不开科技情报支撑
专家认为自主创新是通过本国自身的学习和研究开发活动,探索技术前沿突破技术难关研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形成自主开发的能力。
一个科研人员在进行研发之前,必须把握前人已积累的知识与经验,了解别人正在从事的有关研发动态,充分利用科技情报,才能选择正确的研发路线和方向,在信息爆炸的当今时代,更是如此。在研发过程中,科技情报专业人员可从全世界范围多文种和多学科的海量科技文献中找到解决研发中一些关键性问题的答案提供给科研人员,帮助科研人员及时解决研发中一些关键性技术问题。在研发完成后,通过检索查新可以对科研成果的创新性进行实事求是的评价,并为今后的研发指明方向。
科技情报重要性突出表现在以下方面:充分利用科技情报,能节约科研经费40%—50%,节省科研时间60%—70%;利用和占有科技情报,就能做到站在巨人肩膀上发展,取得真正高质量的创新性科研成果,同时可以大大降低创新风险,防止低水平重复;能把握全球科技发展动态,并预测科技发展趋势,帮助科研人员发现科技发展的热点领域和空白领域;能掌握竞争对手的核心技术研发动态、专利战略和市场行为动态。
由此可见,要建设创新型国家,就必须采取有效措施把科技情报事业推向一个与综合国力相适应的崭新发展阶段,使之成为国家科技创新体系中一个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从国家层面整体规划发展思路构建“大科技情报工作体系”
我国科技情报系统经过50年的发展,已成为一支从事科技情报搜集、分析与研究的专业化队伍,是科技情报工作的主力军。在国家创新体系建设中,企业、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等创新主体,尤其需要重视和加强科技情报工作,通过有效的机制与科技情报系统密切合作与协作,构建全社会共同参与的 “大科技情报工作体系”,服务于自主创新的各种活动。
国家需要制定相关科技情报政策,引导、指导科技情报工作的发展,加强对科技情报工作的管理和协调,特别是要引导企业重视和加强科技情报工作。同时,做好科技情报工作发展战略与规划,从国家层面整体设计科技情报工作发展计划,推动科技情报工作的发展。
科技情报工作具有基础性和公益性的特征。各级科技主管部门需要在科技情报机构公益性科研机构的定位下,通过体制创新与机制创新,加强各部门、各地市科技情报机构信息资源保障能力、决策支持能力、快速反应能力、协同工作能力、集成服务能力的建设,提高为自主创新服务水平。(作者为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所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