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政务互动>> 权威访谈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刘世锦谈转变增长方式
中央政府门户网站 www.gov.cn   2006年09月22日   来源:人民日报

    转变增长方式,是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容,也是我国在资源供给紧约束条件下实现工业化、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实现增长方式的转变,需要解决的问题很多,其中的关键性问题是什么?如何在解决关键性问题上取得突破?近日,记者就此采访了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刘世锦。

    记者:现阶段推进增长方式转变,需要解决的关键性问题是什么?

    刘世锦:从我国现阶段来讲,转变增长方式,就是由过去主要依靠资本、土地、劳动力等生产要素的数量投入推动增长,逐步转变到更多地依靠提高生产要素的利用效率推动增长。实现增长方式转变要解决的一个最关键的问题,就是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使技术进步在增长中发挥更大作用。

    记者:为什么如此突出地强调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呢?

    刘世锦:回答这个问题,需要分析我国经济增长的阶段性特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直接依托于一系列有利条件,包括规模巨大且日益扩展的市场,成本较低而素质较高的劳动力,相对完整的工业体系,开放条件下国外资本、技术、管理和其他我国短缺要素的引入,稳定的国内政治社会环境等。世界上同时具备这些条件的国家和地区并不多。尤其重要的是,我国的一些条件是独一无二的,如以世界上最大规模人口为基础的市场和劳动力、多层次和多样化的经济结构等。市场取向的改革造就了一种新的体制和机制,使这些有利条件能够有效地结合起来;而对外开放带来的要素与产品的内外交流,显著提高了资源配置效率和产业竞争力。如果对这一增长过程的特点加以总结,“低成本竞争”可能是一种较好的概括。

    然而,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进入新一轮增长期,“低成本竞争”的优势受到很大冲击。这种冲击直接来自两个方面:一是部分地区土地、劳动力、环境等要素成本明显上升;二是能源和其他重要资源供给紧张程度加剧。不转变增长方式,经济社会发展将难以为继。转变增长方式,是在新的形势下实现科学发展的战略性选择。转变的一个实质性内容,就是要实现动态比较优势的转换,即在“低成本竞争”的优势逐步削弱后,通过技术、组织和制度创新,形成以提升技术含量和附加价值为重点的新的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目前,技术创新能力不强已成为实现这一转换的瓶颈制约。因此,必须站在国家战略的高度,大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争取在自主创新上取得实质性进展。

    记者:在自主创新上取得实质性进展需要哪些条件?我国是否已经具备了这些条件?

    刘世锦:从国际国内的经验看,推进自主创新大体上需要这样一些条件:

    拉动自主创新的市场条件。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任何一种增长要素或增长方式的出现都要有相应的市场需求。我国过去20多年的经济增长是以较低水平的需求和产业结构为背景的,所需要的大多是成熟的中低技术,这些技术可以通过引进来解决。近年来,随着生产要素成本的上升,以中低技术占领市场的空间日趋缩小,企业赢利的保持和增加、经济的持续增长都需要通过创新来提高技术含量和附加价值,提升产业结构。这意味着拉动自主创新的市场条件正在形成。

    大规模制造能力和产业配套条件的形成与改进。拥有大规模制造能力,意味着巨额研发费用可以被有效分摊,从而使自主创新具有成本上的可行性。目前我国已有100多项重要的制造业产品的产量居世界前列,还有更多的产品生产已经达到了承受巨额研发费用的规模,这就为我国诸多产业从制造环节向核心技术研发环节拓展创造了重要条件。较高水平配套产业群的形成,是一些技术复杂、零部件较多的产品在核心技术突破后能够迅速产业化的必要条件。近些年,我国一些重要产业和产品的配套能力得到显著增强,有些已经达到或接近国际先进水平。

    企业成为负责任的、有长远眼光的创新主体。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自主创新特别是技术创新的主体是企业。企业有没有自主创新的意愿和能力,是自主创新成败的关键。随着国有企业改革的深化和多种所有制经济的成长,我国不少企业已经初步形成有利于创新的产权结构和治理机制。

    组合全球科技资源的开放性研发体系的形成。自主创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集成创新,即能够有效整合和利用内部外部的技术资源。哪些要完全引进,哪些要合作研发,哪些要独立研发,将由企业根据市场前景、自身能力和合作条件,经过成本—收益分析后作出选择。

    科技投入较大幅度的增加。随着我国国力的不断增强,研发投入占GDP的比重持续上升,使自主创新有了更好的资金和物质基础。

    这些条件目前我们有的已经初步具备,有的部分具备,有的还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换个角度讲,努力获得这些条件,也正是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着力点。

    记者:有人担心,以自主创新、技术进步推动增长方式转变,可能会减少经济增长对劳动力的吸纳,从而与扩大就业产生矛盾。如何理解转变增长方式与扩大就业之间的关系?

    刘世锦:这种担心不能说完全没有道理。仅从某个具体产品的生产过程看,采用新的技术、工艺和组织方式后,劳动生产率提高,往往会出现减人增产增效或增产增效不增人的情况。但如果把视野放得开阔一些,就会发现技术进步具有扩大就业的效应。技术进步将会催生新的产品、新的市场乃至新的产业,从而创造出大量新的就业机会。国内外的经验都表明,技术进步较快的行业和地区往往是经济富有活力、就业机会增多的地方。另一方面,在相当长的时期内,我国的劳动密集型产业仍然具有一定的比较优势,我国的产业结构和技术结构仍会呈现出多样性,真正使用高技术的只是部分行业和某些产业链中的部分环节,劳动密集型产业和其他有利于吸纳劳动力的产业发展不仅有其合理性,而且会与高技术产业形成互补关系。积极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在政策上鼓励扩大就业,不仅与转变增长方式不矛盾,而且应当成为新的增长方式的特征之一。(张怡恬)

 
 
 相关链接
· 曾培炎在广东考察时指出 广东要在产业结构升级转变增长方式建设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等方面走在全国前列(2006年2月8日)
· 张宝文:转变增长方式 促进我国奶业持续健康发展
· 湖北经济形势分析会强调转变增长方式要有新举措
· 祝贺“两会”开幕:立足科学发展 转变增长方式
· 胡锦涛考察福建 强调转变增长方式 实现科学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