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京、上海等许许多多城市,有着良好绿化建设的小区总是能受到更多人的欢迎。青青的草地、繁茂的绿树、多彩的花园、清新的空气……是很多生活在城市里的人们理想的居住环境。
城市森林在城市建设中的生态效益非常显著:调节气候、净化空气、减少噪音、阻挡沙尘。作为城市中惟一有生命的基础设施,城市森林不但能够提高人们的生活环境和生活质量,更是城市实现人与人、人与自然和谐的关键纽带。
那么,我们应该怎么建设城市森林?在建设过程中又该注意些什么问题呢?在第三届中国城市森林论坛上,一些林业专家们对城市发展的决策者们提出了建议。
大树进城须慎行
虽然目前我国的不少城市都已经开始建设城市森林,并且在有的城市已经初具规模,但是一些城市森林却并未发挥应有的生态效益。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首席科学家彭镇华以大树、古树移栽为例,呼吁各地应该慎重对待这种现象。
“现在很多城市对古树的保护还不够,为了旅游开发的需要,在古树旁边修建公路,使许多古树周边地表大面积硬化,造成土壤通气不良、养分供应不足,最终导致大树死亡。”彭镇华指出,这不仅仅是死去了几棵古树,更重要的是丢掉了城市重要的历史符号。
此外,彭镇华还批评了一些地方盲目移栽大树的做法。“很多地方移栽大树不是种树,他们把树冠锯掉,只是种一根根的树桩子,比如香樟树,本来是枝繁叶茂的一个树种,可移栽后香樟树的树冠长成了个鸡毛掸子,实际上,这棵树就残废了,没有了生态功能。”彭镇华建议,凡是15厘米以上的大树,没有市长的批准不要移栽到城市。“树的生长也是需要营养和良好的环境因素,改变了其赖以生存的环境,它就难以发挥改善居住环境的生态功能。”
专家们表示,虽然城市需要高大的乔木来充实空间,改善城市的生态环境,但许多树木都有丰富的、深厚的文化底蕴,各城市需要对树木的适应性、文化性、多样性及安全性等进行综合的考虑来选择树种。
提升生态系统
对一个城市而言,绿化的重要性应该是带来生态效益,即鼻子所呼吸到的比眼睛看到的更为重要。但是,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一些城市中的绿化面积在不断增加,而对整个城市的环境质量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的城郊地区的生态治理却恰恰没有同步。
“城市森林建设要从集中在建成区内部的绿化美化向建立城乡一体的城市森林生态系统转变。”在此次论坛上,很多专家提出了这样的看法。因为城市森林建设工作的衡量,最终要落在整个生态系统上,而不仅是局部景观,从注重视觉效果为主向视觉与生态功能兼顾转变将是城市森林建设的趋势。
“长期以来,我国许多城市的绿化建设重点集中在建成区内部的绿化美化,在模式上偏重于人工造景的视觉效果,而对整个城市地域的城市森林科学布局重视不够,特别是城郊区没有真正被纳入到城市生态系统建设中来,对于农村林业生态环境建设没有引起足够重视,一些城市出现了‘垃圾围城’、城区与郊区绿化脱节的现象。”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王成研究员指出,促进城乡林业生态建设一体化,需要加强城市片林、环城林带、郊区森林、远郊区森林等城市森林主体框架的建设,使之成为都市人类聚居环境的背景,在整个城市范围内形成合理的城市森林布局。(张 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