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待经济增速要充分重视不可持续因素
货币政策目标是保持稳定较低的通胀率
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吴晓灵25日在中国人民大学举办的“中国宏观经济论坛(2006)”上指出,在看待中国经济增长速度的时候,要充分考虑到这种速度是不是可持续的,要充分重视不可持续的因素,采取措施,加以控制。
五因素制约可持续发展
谈到制约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因素,吴晓灵说,第一是环保。现在许多项目是以牺牲环保为代价的。最近有人提出绿色GDP的概念,就是要把治理环境的费用作为GDP的扣除项。
第二是资源。中国的资源是有限的。在2004年电力缺的时候,大家不顾一切的上火电、水电项目,造成现在的电力过剩。由于电力过剩,就有可能上马高耗能的项目,这又有可能形成一种恶性循环。
第三是劳动保障。中国经济高速发展,但是劳动力没有享受到应有的福利。人们只是在低福利、低社会保障下来进行生产。我们目前的福利远远低于欧美国家,甚至低于很多的发展中国家。
第四是价格管制下的低通胀。目前我国的通货膨胀率并不高,但是这是在价格管制下的低膨胀,许多产品的价格,特别是资源价格、服务价格,并没有真正反映市场供求。反映市场供求的价格体系也没有建立。
第五是中国没有形成真正的财富积累。中国很多GDP来自重复建设,比如城市、农村的房屋拆了又建,建了又拆,这都计入了GDP,但并没有给国民带来财富的实际增长。
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
吴晓灵分析,受以上五个方面的制约,中国GDP增长的质量并不高。在这样的情况下,政府应不以追求速度为目标,努力创造一个良好的政策环境,要把限制排污、降能耗的指标切实抓到实处。大家不要以为这牺牲了速度,这实际上是在保障经济的健康、可持续发展,是为我们的子孙创造一个更好的生存环境。
同时,要保持稳定的金融环境,维持一个好的价格尺度。中央银行要以保持稳定的、较低的通货膨胀率作为货币政策目标。再者,应该更多地把财政支出用在公共服务上。目前,中国是高储蓄、高投资。其中居民投资的份额是下降的,而企业、政府的份额是上升的。如果政府要想扩大内需,就要降低企业和政府的积累。企业应该加大个人收入的分配,让个人来决定消费的比例,这样才能促进消费,也才能够提高投资的效益。政府应加大公共支出,特别是教育、卫生方面的支出,缓解居民消费的后顾之忧,提高居民的消费能力。
针对社会上提出的“资金偏紧”的状况,吴晓灵说,目前的形势是流动性过剩,资金偏紧不是货币总量不足,而是直接融资不畅,金融结构不合理。所以明年仍不能调高货币总量目标,只能够加快金融结构的调整。
吴晓灵指出,在目前外汇储备激增,中央银行被迫释放大量基础货币的情况下,中央银行仍需关注贷款规模。这是因为中央银行在国外资产创造上没有主动性,要想调控货币总量,必须关注和适当调控国内信贷。(赵 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