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商引资的关键是一地对资本的吸引力,这种吸引力取决于当地投资环境的优劣。而投资环境中最重要的并不是短期的税收等优惠政策,而是长期的稳定的公平的制度保障及服务,包括法治环境、政府的服务及各项配套设施的建设。
据《工人日报》12月5日报道,为早日实现“蓝天目标”,重庆市制订《重庆市招商工作规范》,对招商引资项目设立了能耗、污染、环保门槛,防止重污染企业进入重庆。据不完全统计,重庆仅四个区县近年已拒签污染环境的项目资金达80亿元以上。其中包括一家企业看好北碚区丰富的石灰石资源,准备投资10亿元兴建大型水泥厂,但专家组考察和环保部门评估后认为,这个水泥厂的经济效益虽好,但粉尘污染太严重,对生态环境影响很大,项目最终被拒绝。
与重庆拒绝污染项目、还蓝天碧水的做法类似,内蒙古、新疆、浙江等地近来也都纷纷向污染项目说“不”,一些过去只要有人愿意投资,“地方政府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的招商引资倾向,正随着拒绝污染型GDP的热潮在各地受到抑制。我们相信,这样的行动将对各地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带来积极效应。
一段时间以来,不少地方把招商引资作为重要的经济支撑点。为了招商引资,给予投资商种种优惠待遇甚至违规操作等现象非常普遍,一些落后产业、高污染项目被大量引进,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生态损失巨大,有些地方治理环境污染的成本甚至大于污染企业所带来的经济利益。假如重庆市不拒签这80亿元的污染型项目,可以想像,当地很可能同样陷入这样的畸形发展怪圈而不能自拔。
盲目的招商引资,教训沉痛。拒绝污染项目,追求绿色GDP,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应该得到不折不扣的执行。一些地方向污染型项目说“不”,无论是出于对科学发展观的自觉认同,还是迫于国家相关政策的压力,都是值得肯定的选择。事实上,坚决扭转一些地方“先污染,后治理”的不正确发展观,将污染型GDP清除出去,依然是对不少地方的严峻考验。
现在,更重要的是,在拒签污染型项目后,地方政府怎样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怎样采取措施推动经济健康发展,怎样改善当地的投资环境,吸引符合环保要求的投资项目。相比拒签污染型项目而言,后面的文章更为重要、更为艰巨,也更有挑战性。
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需要稳定和长久的环保型经济支撑。拒绝污染型项目只是第一步,接下来,地方政府必须塌下心来,认真思考并明确什么才是招商引资的核心战略。招商引资作为推动地方经济快速发展的策略,本身没有错,关键是怎样招商,招什么样的商。招商引资的关键是一地对资本的吸引力,这种吸引力取决于当地投资环境的优劣。而投资环境中最重要的并不是短期的税收等优惠政策,而是长期的稳定的公平的制度保障及服务,包括法治环境、政府的服务及各项配套设施的建设。
从这个意义上说,在拒绝污染型项目之后,各地政府还要从制度上建立确保污染型经济增长方式不回潮的保障机制,真正践行科学发展观,探索既符合绿色GDP发展规律,又适合本地区经济发展需要的模式。而这才是真正考验各地政府发展经济、提升竞争力的关键所在。(郭振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