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政务互动>> 建言议政
 
新华时评:城市规划建设应有“民生标准”
中央政府门户网站 www.gov.cn   2008年01月04日   来源:新华社

    新华社长沙1月4日电(记者 侯严峰、李丹)

    湖南省衡阳市制定城市改造规划时,紧扣民生所需,将市民反映强烈的建筑密度大、交通状况差、绿化面积小、文化特色淡等问题,作为调整的重点。如今,千年古城衡阳靓丽丰韵的面貌,令来访者耳目一新。

    衡阳的规划建设也曾迷失于缺乏整体规划和建筑密度过大,市民们对此颇有微词。在新一轮规划改造中,衡阳市政府没有把城市规划简单地交给几个职能部门或几位“知名专家”,而是深入街区,倾听民声,把城市面貌改善与市民的实际需求紧密相连,创立了城市规划建设的“民生标准”,让市民在自己参与规划的城市里惬意栖居。

    百姓是城市的主人。一座城市规划建设的如何,也是老百姓看重的“民生”内容之一。然而,就有一些城市管理者不明白这个简单的道理。在他们看来,城市规划建设这样举足轻重的政绩,只有交给“专家”才放心,只有政府部门攥着才“有把握”;至于普通市民,既不懂专业,又不掌实权,就不必跟着掺和了。

    惟有真正相信和尊重市民,才能造福市民。对于广大市民就城市规划建设发出的民声,是真听、真信、真纳,还是做表面文章,糊弄市民,是检验各级政府是否惦记着“民本”的试金石。也是在湖南,有个城市规划市区绿地时,曾煞有介事地搞了不少“求纳民意”的名堂,还大张旗鼓地进行“网上公示”。到头来,个别领导一句话,就让本应属于市民的公共绿地一夜之间变成了房地产商的开发“蓝图”。

    建设城市为了谁?依靠谁来建设?这是每个城市管理者时常面对、必须回答的问题。衡阳市市长彭崇谷说得好:城市建得怎么样,市民评价是一杆“秤”。在广大市民的参与下,衡阳原来49平方公里的城区重新规划后扩大了一倍,一片片绿地点缀其间。依据城市规划建设的“民本标准”,衡阳不仅建设了一大批新型社区,还连续4年改造背街小巷201条,过去路不平、沟不通、灯不亮的社区如今焕然一新。

    政府部门对城市进行整体规划是必要的,专家的科学论证也是管用的和必不可少的;但是,无论规划还是论证,心里都要惦记着老百姓的工作和生活需求。把城市规划建设的“家底”交给城市的主人——市民,不仅是对城市管理者“民生”意识的考量,而且能够切实推动城市规划建设的科学适用有效。 

 
 
 相关链接
· 新华时评:为污染企业少“票子”丢“面子”叫好
· 新华时评:强化节日价格执法 确保百姓安心过节
· 新华时评:农业的基础地位不能动摇 只能加强
· 新华时评:解决"收费公路"问题不能止于减少数量
· 新华时评:财政投入“三个倾斜”体现“共建共享”
· 新华时评:让更多群众受益才是真正的"民生工程"
 图片图表
 栏目推荐
领导活动 人事任免 网上直播 在线访谈 政务要闻 执法监管
最新文件 法律法规 央企在线 新闻发布 应急管理 服务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