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主持人]各位网友,下午好。欢迎点击中国政府网在线访谈。 [2007-04-05 14:35:33] |
|
|
|
|
|
|
|
|
[主持人]苏联大文豪高尔基曾经说过,“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书籍蕴含了人类的精神价值、思维方式、想象力、创造力等丰富多彩的精神成果,蕴含了人类生产生活的宝贵经验。昨天我刚去过北京图书大厦,那里人流如织, 我们在享受这份书香浓郁之时,不能忘了一个地方——农村。 [2007-04-05 14:39:50] |
|
|
|
|
|
|
|
|
[主持人]国家高度重视解决农民“买书难、借书难、看书难”的问题。温家宝总理在十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上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要突出抓好农家书屋工程。今天,新闻出版总署副署长柳斌杰同志来到中国政府网演播室,就进一步推动“农家书屋”工程的实施与网民进行在线交流。 欢迎您,柳副署长。 [2007-04-05 14:42:21] |
|
|
|
|
|
|
|
|
[新闻出版总署副署长柳斌杰]谢谢。各位网友,下午好。非常高兴通过中国政府网这个平台和大家交流关于“农家书屋”工程建设的问题,希望得到大家的关心和支持。 [2007-04-05 14:44:18] |
|
|
|
|
|
|
|
|
[网民发展不息]文化是应该人人享受的,农民也一样。现在很多地方都举办农民读书节,有的还成立农民读书协会,可以说农民读书蔚然成风。我想请问柳署长,您怎么看待让农民读书的意义。我们国家有没有对农民的读书情况做过统计,请您介绍一下“农家书屋”工程是在怎样的背景下提出来的?有什么样的意义? [2007-04-05 14:46:05] |
|
|
|
|
|
|
|
|
[柳斌杰]这位网友说得很好,现在是农民渴望读书,需要用知识改变他的命运,这是一个共识。所以群众有很多自发组织起来的读书活动,往往使我们很感动。但从现实情况来看,据我们了解,图书在农村还是非常贫乏,由于各种原因,农村在精神文化生活方面和城市还有一定差距。比如图书,据我们调查,农村农民人均拥有图书量,如果不包括小孩的课本,人均0.1册书/年,也就是10个人一年才有一本书。许多地方的农民,尤其是西部农民,有十年没有买过一本书的家庭。这样来看,他们缺少条件读书、缺少文化知识的情况普遍存在。 [2007-04-05 14:47:59] |
|
|
|
|
|
|
|
|
[柳斌杰]正是为了解决农民“买书难、借书难、读书难”的问题,国家一直非常关心如何解决农村文化共享的问题,就是享受文化的成果是每一个公民的权利,如何使农民的权益得到保护。所以从2003年开始,我们提倡新闻出版业面向农村,为“三农”服务,探索一些能够给农民提供看得懂、用得上、留得住的办法。在总结这些年来图书下乡、农民文化服务各方面的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提出了建设“农家书屋”工程的设想,先后在甘肃、贵州等西部省市做了两三年试点,受到农民的普遍欢迎。现在各地方农民普遍都感觉到,实施“农家书屋”工程,是政府为农民办的一件实实在在的好事,是德政工程、民心工程。 [2007-04-05 14:51:24] |
|
|
|
|
|
|
|
|
[柳斌杰]我们在策划实施这项工程时,正好是国家大的战略决策方面非常关注解决农村的协调发展问题。从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来讲,先进文化提高到治党治国的高度来认识。从科学发展观来看,农村的全面协调发展,政治、经济、文化的协调发展,是实现现代化的重要保证。根据农村的实际情况,中央又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就包含了文化建设。从这个全局出发,从农民的需要出发,我们认为建设“农家书屋”是非常必要的。从试点地区来看,农民非常欢迎。他们认为,这给他们找到了一个学习知识、提高自身素质、改变自身命运的文化平台。 [2007-04-05 14:54:30] |
|
|
|
|
|
|
|
|
[主持人]让农民读到书为什么这么重要?对于现在和未来有什么样的意义? [2007-04-05 14:56:48] |
|
|
|
|
|
|
|
|
[柳斌杰]我下去调查,对于农民来说,农民穷关键在于他缺少文化、缺少知识、缺少致富门路。农村精神文化生活和城里有差距,也是在文化方面。提高农民的素质,让他们通过知识来改变自己的命运,非常迫切,非常必要。我到一些“农家书屋”调查,比如到甘肃定西最穷的一个地方,“农家书屋”管理员志愿来管理,他的孩子三个是博士。他让我写字,我就写了“知识改变你的命运”。我最近到江苏去调查,看到一个管理员,书屋建起来,每月借阅的人数超过了几千人。他跟我说,过去说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他说现在农民说“书中自有致富路”,一下子就说出了农民读书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能够帮助他们提高自身素质,增加发展致富的门路,改变他们的处境。 [2007-04-05 14:57:33] |
|
|
|
|
|
|
|
|
[主持人]我们国家以前也进行过这样的活动,有网友问,“农家书屋”里的书质量怎么保证?怎么能保证是农民需要的书?怎么样保证书的更新? [2007-04-05 15:00:42] |
|
|
|
|
|
|
|
|
[柳斌杰]书屋关键不是屋而是书,所以保证书的质量和农民的需求对路是最大的问题。过去搞“三下乡”,其中有图书下乡,已经搞了20多年,应该说不少书都送到农村去了,但往往是留不住、用不上。所谓用不上就是城里捐的书或者送的书不适合农民的需要。农民需要的是党的政策、实用技术、卫生健康知识、科技以及文艺类的书籍。所以“农家书屋”的建设就要总结过去的经验。在“农家书屋”图书的选择上进行了非常精细的挑选,把专家意见和农民需求结合起来,确定一批农民看得懂、用得上的书,保证需求对路。 [2007-04-05 15:01:41]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