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政务互动
 
我国征信业初具规模 未来5年将出现新发展趋势
中央政府门户网站 www.gov.cn   2005年12月13日   来源:新华社

    新华社上海12月13日电(记者叶国标 潘清)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居民消费结构的明显升级,我国信用交易的规模不断扩大,已成为社会经济生活的重要交易方式。与此同时,我国征信业也从小到大,实现了长足进步。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孙晓郁近日在沪谈到上述情况。

    权威统计显示,2003年,我国包括政府、金融机构、企业和居民的信用总规模达到33万亿元。仅以住房、汽车、教育等消费信用为例,1998年总额为147亿元,2002年底已超过1万亿元。全国汽车消费信贷余额1998年只有4亿元,2002年达716亿元,2004年上半年已超过1800亿元。在信用规模日益扩大的同时,信用形式呈现多样化格局,银行信用迅速发展,企业间赊销总量扩大,商业企业为消费者提供的消费信用也在增加。

    孙晓郁说,从上世纪80年代末,为满足外贸企业对交易对象信用调查的需求,当时的外经贸部下属单位成立了信用调查机构,到上世纪90年代民营征信企业的崛起和外资征信企业的进入,再到新世纪个人信用征信进入试点阶段,我国征信业不断进步,并显示出诸多特点。

    企业征信服务业雏形初具。迄今,我国各类正规的征信机构有100多家。第一类是民营的企业征信机构,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企业征信服务;第二类是外资征信机构,主要面向跨国公司提供企业征信服务;第三类是部分国有性质的征信机构。

    个人征信开始起步并初显成效。我国个人征信是从防范个人信贷风险起步的。2000年7月,在国内个人消费信用规模最大的上海市率先开展个人信用征信试点。目前,上海已建成覆盖603万市民的个人信用联合征信系统,个人信用报告日均查询量达6500份,在促进消费信贷、规避企业经营风险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资信评级业逐步发展。我国资信评级机构伴随着企业债券的发行而产生,现有数十家机构,有的主要为银行信贷服务,有的主要从事信贷评级业务和债券评级业务,服务于资本市场。此外,信用担保公司、保理公司以及信用管理咨询服务机构也相应得到发展。

    央行企业信贷登记查询系统显现成效。中国人民银行整合分散在300多个城市的企业信用档案数据库,建立了企业信贷登记查询系统,并实现了城市、省域直至全国的金融系统企业信贷信息的联网登记和查询。该系统发挥了政府的金融监管以及金融系统同业征信、防范风险的功能。

    企业和个人日益关注自身的信用管理。市场竞争环境的变化和市场信用交易的增加,使企业日益重视自身的信用信息管理和社会信用形象。为规避经营风险,企业更加关注交易对象的信用状况。尤其是在跨国公司的示范带动下,企业征信服务需求不断增加。随着信用消费时代的到来,特别是住房、汽车、教育、旅游等高价值消费需求的增加,信贷消费群体迅速扩大,金融部门和其他提供消费信用的机构更加关注居民个人的信用状况,居民也开始重视信用这一“第二身份证”。取得良好的信用评价,已成为一些经济发达地区居民的自觉要求。

    行业协会(商会)积极开展同业征信活动。行业协会在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中发挥积极作用,有的开展诚信宣传、信用管理培训、帮助企业建立信用管理制度;有的在行业内信用信息库建设、开展同业征信等方面扮演重要角色。

    孙晓郁强调,我国征信业的发展还是初步的,征信市场的发育程度还很低,存在不少“软肋”。譬如,征信市场规模仍然较小,市场需求不旺;专业人才十分匮乏;征信机构内部管理制度不健全;征信业发展的外部环境还不完善。

    孙晓郁预测,未来5年,我国将致力于建立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社会信用体系的基本框架和运行机制,以完善信贷、纳税、合同履约、产品质量的信用记录为重点,加快建设社会信用体系,健全失信惩戒制度。在此背景下,我国征信业将出现新的发展趋势:征信市场规模将进一步扩大;多元征信主体间的竞争将愈加激烈;征信业的服务水准和市场集中度将进一步提高;征信市场对外开放和国际合作将走向深化;法制建设和政府监管制度将更加健全。(完)

 
 
 相关链接
· 对发展中小企业信用担保的建议
· 刘明康:银监会关注信用衍生产品的三大风险
 图片图表
 栏目推荐
领导活动 人事任免 网上直播 在线访谈 政务要闻 执法监管
最新文件 法律法规 央企在线 新闻发布 应急管理 服务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