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热点专题
 
代表委员热议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民生短板"
中央政府门户网站 www.gov.cn   2010年03月07日   来源:新华社

在改善民生中激发新活力
——“两会”代表委员热议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中的“民生短板”

    新华社北京3月7日电(记者刘健、李亚彪、安蓓)“改善民生是经济发展的根本目的。只有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经济发展才有持久的动力,社会进步才有牢固的基础,国家才能长治久安。”

    3月5日,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生动阐述了改善民生与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间的辩证关系,引起“两会”代表委员的强烈共鸣。

    “欠账”困扰发展 民生仍需“补课”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就业扶持、保障水平、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等字眼不断出现,让代表委员对“改善民生”这一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内生动力印象深刻,认为抓住了当前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关键。

    “内需不振,是阻碍经济持续良性发展的‘拦路虎’。收入分配不合理、社会保障水平不高、畸高的房价、就业难等民生难题,让老百姓有钱不敢花。”天津农学院副院长邢克智代表说。

    国家统计局数据表明,2009年对GDP的贡献率,投资高达92.3%。经济学家程惠芳代表说:“在拉动经济的‘三驾马车’中,‘短板’是居民消费需求。这是一种不可持续的发展模式,改变迫在眉睫!”

    代表委员用实例、数据,印证着不解决“民生难题”,不补上民生“短板”,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难以产生强大持久的动力。

    2002年至2009年,我国GDP年递增幅度高达10.13%,职工工资扣除物价因素后的年均增长只有8.18%。“这对众多普通劳动者显然有失公允。”全国政协委员、全国总工会党组成员张世平指出,“关键是着力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和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

    “缩小城乡收入差距的问题提了多年,可差距不降反升。”农民工代表康厚明说,“山区的一些农村孩子上学要走‘山路、水路、陆路’三段路,奔波一两个小时。”

    虽然我国社会保障体系正逐步完善,但保障水平依然偏低。重庆南岸区区长刘宝亚代表提交了提高城乡居民养老待遇的建议。他举例说:“重庆市农村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待遇每月80元,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为260元。有的贫困家庭一个月才敢吃一次肉。这部分人的保障水平到了该提高的时候啦!”

    “看病难、就学难、就业难”是三大民生难题,现在又添了“住房难”。王川平委员说:“尽管政府采取了很多举措,但一些体制性弊病仍然严重,离人民群众期待距离仍远。”

    搞好民生改革 亟待重点突破

    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的千方百计扩大就业、加快完善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改革收入分配制度等诸多关乎民生的举措,让代表振奋不已。

    “落实这些举措需要进一步在重点领域深化改革,真正补齐‘民生短板’,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夯实基础。”王越代表说。

    就业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头等大事。王小同代表说:“解决就业难就要找到背后体制性的原因,问题才能迎刃而解。比如解决高校毕业生就业难,就要在提高素质教育、高考招生制度等教育领域有所突破;解决农民工就业问题,就要在户籍制度改革、平等的用工改革制度等方面做文章。”

    “当前收入分配问题的解决必须要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联系在一起,其深层次更多体现为结构性问题,涉及城乡二元体制改革、国有企业改革、财政支出结构改革、财税体制改革等诸多方面的结构性改革。”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院长迟福林委员说。

    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涉及领域广、群体多、难度大。陕西黄河集团公司24车间工段长兼接线班班长王卉代表说,今年“两会”期间,机关事业单位与企业退休金“双轨制”就引起大家的关注,这一历史老大难亟待国家拿出大胆的改革举措来突破。

    今年“两会”代表委员纷纷建言“会诊”高房价。盛娅农代表说:“加快公共租赁房建设,是破解高房价的有效措施。这就像解决城市交通一样,政府提供‘公交式’的保障房,市场提供‘出租车式’的商品房,各畅其流。”

    近一段时期,一系列涉及民生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正“破冰”而出:住房制度改革紧锣密鼓、“新医改”开始启动、中长期教育规划纲要开征意见……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产业经济部部长冯飞指出,这一系列民生改革涉及深层次利益的调整,难度势必更大。但是民生重要领域改革的突破合民心、顺民意,一定要立足实际,加速进程。

    打造民生引擎 培育持久动力

    2010年,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关键一年。而“关键年”要有“关键之举”。张金如代表说:“只有百姓收入提高了,就业、社会保障等老大难问题解决了,中国经济才能走上良性轨道,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才真正落到了实处,也才会有持久的动力。”

    “稳定的收入水平、完善的社会保障,才会产生旺盛的消费需求,拉动经济的‘三驾马车’才会并驾齐驱。”重庆市政协副主席陈万志说。美国在上世纪大萧条时期,通过提高社会救济、调整劳资关系、扩大内需,成功摆脱困境。一度面临国际贸易摩擦加剧、日元被迫大幅升值等困扰的日本,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初相继提出“国民收入倍增计划”等,经济得以平稳增长。

    陈万志代表认为,中国进入当前的发展阶段,也需要借鉴这些国外的成功经验。通过调整收入分配结构,把被抑制的消费需求释放出来;通过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把原来不敢花的钱花出来。

    全国政协委员、宁波的浙江利时集团董事长李立新说,发展是第一要务,民生是第一政绩。以宁波市的鄞州区为例,财政在过去5年共投入民生支出约150亿元,相当于全区去年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对民生的付出,并没有像有人担心的那样造成实力的“损耗”,反而扩大了税源、刺激了消费,第三产业发展明显加速,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连年以30%以上的速度增加。

    “多搞民生工程,既可以惠及百姓,也可以促进发展。”重庆秀山县土家族苗族自治县钟灵乡凯贺村村支书吴再举代表说,以前,因为不通路,一头猪请人抬到山下,远的100元,近的50元,而1000公斤金银花要20个人、500元才能抬下山下,百姓根本没有办法搞这些挣钱产业。近两年,全村通了公路,养猪业和金银花产业大发展,结果农民收入比三年前翻了一倍多。

    科学发展、改善民生、改革开放是政府工作报告的主线。在关键之年,拥有13亿人口的中国既要补课,又要赶路。13亿百姓一张张真实的笑脸,不仅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向,亦是新的出发点。

 
 
 相关链接
· 金建忠代表: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先要"换脑筋"
· 李克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解决重点民生问题
· 报告解读: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重大战略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