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工作动态>> 部门信息
 
四川地震灾区羌族民族文化抢救与保护座谈会召开
中央政府门户网站 www.gov.cn   2008年05月30日   来源:国家民委网站

    5月30日上午,四川地震灾区羌族民族文化抢救与保护座谈会在国家民委召开。此次会议由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主办,国家民委副主任丹珠昂奔出席会议并讲话。来自中央民族大学、西南民族大学、中国社科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中国社科院文化研究中心、中科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四川省民族研究所、中央党校文史部、民族文化宫、中国民族博物馆等单位从事羌族历史、文化研究的专家,以及赴灾区采访的民族画报、中国民族杂志、中国民族报记者等30多人参加了座谈。会议由国家民委文化宣传司副司长兰智奇主持。

    5月12日,四川羌族聚居的汶川地区发生里氏8.0级大地震,地震不仅使数以万计的人们失去赖以生存的家园,羌民族千百年来在此形成的文化也遭到了巨大的破坏。根据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羌族人口现有30.61万人,80%以上居住在此次地震中心所在的茂县、汶川、理县和北川羌族自治县。地震使羌族民族文化遭受到近乎毁灭性的打击。据不完全统计,最具羌族特色的建筑——碉楼和羌寨,如理县的桃坪羌寨,3座著名的古碉楼出现裂缝,楼尖部分垮塌。汶川县最大最古老的羌寨萝卜寨100%的房屋破坏,全村44人在地震中丧生。

    随着救援工作的推进,做好四川地震灾区的羌族民族文化抢救和保护工作显得日益突出。5月24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国务院抗震救灾总指挥温家宝在汶川映秀镇接受中外记者采访时明确表示,要保护好全国唯一的羌族自治县的古老文化和文明。5月23日,中科院专家提出建议,要高度重视四川汶川县地震灾区羌族民族文化抢救和重建工作。5月24日,全国政协主席贾庆林批示,要高度重视这些意见,并要求国家民委组织调研和落实。

    研讨会上,中国民族博物馆首先介绍羌族民族文化抢救与保护项目。项目以四川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和北川羌族自治县范围内的羌族聚居区为抢救区域,对重大灾害中的羌族文化损害做出评估;收集地震前有关资料及震后幸存实物,技艺、保存、延续、传承羌族文化。并计划近期在北京举办羌族文化展览,出版羌族文化书籍。

    随后,与会专家纷纷发言,他们一致认为,在灾后恢复重建的过程中,必须高度关注羌族物质以及非物质文化的抢救和重建。对于具体如何实施,专家们也提出了宝贵的建议和意见。

    研究羌族文化的全国知名专家、四川省民族研究所研究员李绍明建议,对于羌族物质文化的历史文物古迹等,要加以恢复,恢复要掌握“整旧、如旧”的原则:对于体现羌族衣食住行的现存物质文化,则要加以很好的保护和恢复,要在传统的基础上恢复并加以防震和现代科学技术的因素。他也指出,羌族文化的核心是羌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主要是传承人的保护,要加强对传承人的保护并提供良好的环境。此外,他建议,在四川建立“羌族文化生态保护区”,羌族文化的重建既要恢复羌族的“文态”,又要恢复羌族的“生态”。

    西南民族大学教授蒋彬建议,在灾后重建过程中,从中央到地方必须高度关注羌族物质文化、非物质文化的抢救和重建。在灾后总体重建方案中,应当体现对民族文化特质和象征符号的运用;把家园恢复重建与羌族文化保护、传承、抢救和重建有机结合起来,并将方案向社会公布,择优选用。

    中科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副所长葛全胜、副研究员席建超建议,重建安置要坚持“就近安置、集中安置”原则,根据区域环境灾害评价结论,选择环境条件相似、适合人类居住的安全区域,或者周边羌族相对集中、适应羌族文化生存与发展的自然环境进行安置。他们还建议推进国家级“羌族文化保护区”的规划建设,建立羌族文化产业基地和区域性文化产业集群,形成灾区经济恢复重建新的增长点,有效保护羌族文化。此外,他们还建议引入现代数字化技术手段,对灾区羌族民族文化遗产的资源历史、规模分布进行统计,有重点地对文物古迹、建筑民居、民族服饰、民族文学等羌族民族文化遗产进行数字化处理,建立形象、生动的抢救和重建数字平台。

    研讨会结束后,国家民委将在进一步调研的基础上,研究提出有关抢救和保护四川地震灾区羌族文化的建议,以便在恢复重建中有效地保护羌族文化。

 
 
 相关链接
· 山东青少年心理康复专家赴川支援北川羌族自治县
· 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各寺庙为地震灾区募捐祈福
· 新闻办就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情况召开背景吹风会
 图片图表
 栏目推荐
领导活动 人事任免 网上直播 在线访谈 政务要闻 执法监管
最新文件 法律法规 央企在线 新闻发布 应急管理 服务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