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工作动态>> 地方政务
 
青海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保障
中央政府门户网站 www.gov.cn   2013年03月22日 09时16分   来源:青海省人民政府网站

    在青海省上下深入学习贯彻全国两会精神、开启实现中国梦历史征程的重要时刻,我们迎来了第21届“世界水日”和第26届“中国水周”。

    联合国确定今年“世界水日”的宣传主题是“水合作”,我国纪念“世界水日”和开展“中国水周”活动的宣传主题是“节约保护水资源,大力建设生态文明”。

    水是生命之源、生产之要、生态之基,水生态文明是生态文明的重要组成和基础保障。宝贵的水资源不仅关系到防洪安全、供水安全、粮食安全,而且关乎经济安全、生态安全、国家安全,是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国梦不可或缺的重要保障和支撑。我省地处三江源头,孕育了长江、黄河、澜沧江等大江大河,是我国主要水源涵养区和生态屏障,水资源的战略地位极其重要,在全国具有独一无二的生态战略地位。保护利用好三江源头的水资源,不仅关系我省推进“三区”战略、实现“两新”目标历史进程,而且还影响着流域省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大局。

    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水资源问题,把水利建设作为基础设施建设的优先领域,把水生态环境保护作为构建高原生态安全屏障的重要内容,把支撑发展和改善民生作为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根本目的,全力推进以水促发展、以水惠民生、以水保生态的“大水利”格局。先后出台了《青海省实施〈水法〉办法》、《青海省取水许可和水资源费征收管理办法》、《青海省饮用水水源保护条例》、《青海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的意见》等法律法规和规范性文件,为水资源管理提供了法制保障,水资源开发利用进一步严格规范,节水型社会建设效果明显,水资源保护工作全力推进,水资源管理基础工作不断夯实,全省水资源开发、利用、节约、保护和管理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用水效率和效益得到明显提高,水环境和水生态状况得到有效改善,有力地保障了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建设对水资源的需求。

    但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青海虽然有“中华水塔”、“江河源头”的美誉,但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供需矛盾突出、水土流失严重、开发利用的水平低等问题依然是我省水资源面临的主要矛盾,干旱缺水仍然是我省基本省情水情。全省水资源总量虽然有629.3亿立方米,但仅占全国水资源总量的2.2%,境内每平方公里国土面积平均水资源仅为8.8万立方米,只有全国平均值的1/3,水资源短缺一直是制约青海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未来一个时期,随着全省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加快,防洪要求不断提高,用水需求持续增长,排污压力日益增大,开发与保护的矛盾更加突出,增强防灾减灾能力的要求越来越迫切,强化水资源节约保护的工作越来越繁重,加快扭转农牧业“靠天吃饭”局面的任务越来越艰巨,水资源开发利用和节约保护与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国梦的要求相比还存在很大差距。

    党的十八大作出了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提出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将建设生态文明作为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来谋划部署,绘制了建设“美丽中国”的发展愿景。刚刚结束的全国两会又吹响了实现“中国梦”的时代号角,令人振奋,催人奋进。水资源作为基础性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的控制性要素,在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国梦”的伟大进程中具有重要的支撑和保障作用。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不仅是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前提,也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先决条件。以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水生态系统完整、水生态环境优美为主要内容的水生态文明,是生态文明建设的资源基础、重要载体和显著标志。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面对生态文明建设的新要求,面对广大群众过上美好生活的新期待,当务之急就是要以落实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为抓手和切入点,全面建设节水防污型社会,大力推进水生态修复等,给子孙后代留下山青、水净、河畅、岸绿的美好家园。

    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加快推进水生态文明建设,从源头上扭转水生态环境恶化趋势,是在更深层次、更广范围、更高水平上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是促进人水和谐、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实践,是实现“四化同步发展”、建设美丽中国的重要基础和支撑。我们要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部署,把生态文明理念融入到水资源开发、利用、治理、配置、节约、保护的各方面和水利规划、建设、管理的各环节,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和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以落实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为核心,全面确立“三条红线”体系,严格实行“四项制度”,着力强化水资源论证、取水许可、用水定额管理、水资源有偿使用、水功能区管理等关键举措,通过优化水资源配置、加强水资源节约保护、实施水生态综合治理、加强制度建设等措施,大力推进水生态文明建设,完善水生态保护格局,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提高生态文明水平。

    一、加快构建最严格水资源管理目标体系。将水资源开发利用控制、用水效率控制和水功能区限制纳污“三条红线”控制指标及阶段性管理目标逐级分解,形成覆盖全省、州(市、地)、县三级行政区域的水资源管理硬约束指标体系。完善用水定额指标体系,严格用水定额管理,提高各行各业用水的准入门槛。核定水功能区水域纳污能力,明确各流域、区域水功能区污染物限制排污总量指标,制定重要江河湖泊水功能区限制排污总量方案。

    二、加快完善水资源管理制度和政策法规体系。抓紧制定节约用水、地下水管理、水资源论证管理、水功能区监督管理等地方性法规规章。建立既适应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要求又符合我省省情的水资源管理责任与考核制度,明确责任主体和考核内容,建立考核评价体系。

    三、加强水资源配置和调控能力。进一步优化水资源战略配置格局,在科学论证、保护生态的基础上,建设一批骨干水源工程,加快建设引大济湟工程,通过调水总干渠工程、石头峡水利枢纽工程、湟水北干渠二期等工程建设,建设引排顺畅、蓄泄得当、丰枯调剂、多源互补、调控自如的江河湖库水网体系。切实加强水资源统一调度,制订主要江河水资源调度方案和调度计划,坚持区域调度服从流域统一调度,水力发电、供水、航运等调度服从流域水资源统一调度。

    四、大力推进重点流域和区域水生态修复。坚持预防为主、保护优先,全面规划、统筹兼顾,因地制宜、突出重点,科学管理、注重效益,加快构建科学完善的水土流失综合防治体系。统筹推进东部黄土丘陵沟壑区、三江源地区、环青海湖地区水保生态建设,加快实施小流域综合治理、黄土高原淤地坝坝系、坡耕地综合治理试点、长江黄河源区预防保护、基本口粮田等重点水保工程建设,加大重要生态保护区、水源涵养区、江河源头区的生态自然修复和保护力度。

    五、切实做好水资源节约保护。规划建设一批农业、工业、生活等各领域节水示范工程,把节约用水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和群众生产生活全过程,争取到2015年末,各项节水指标有新的突破,流域用水效率有较大提高。加强水功能区监测站网建设,建立水功能区水质达标评价体系,力争到2020年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达到80%,到2030年水质基本达标。落实最严格的饮用水源保护措施,开展黑泉水库等三处全国重要饮用水水源地安全保障达标建设,初步建立城市饮用水的安全保障体系,全面提高饮水安全保障水平。

    六、强化水资源监控能力建设。建立水资源管理信息系统。从今年起用3至5年时间,基本建立起全省重要取水户、重要水功能区和主要省界断面三大监控体系,保障“三条红线”控制指标可监测、可评价、可考核。进一步优化现有水文站网布局,提高水文监测、预警预报能力。

    七、推进水资源管理体制和机制创新。强化流域水资源统一管理,加强境内黄河流域、内陆河流域水资源的统一规划、统一管理和统一调度。加快推进城乡涉水事务一体化管理,对城乡供水、水资源综合利用、水环境治理和防洪排涝等实行统筹规划、协调实施。加快完善分级管理与属地管理相结合的水资源管理体制,建立事权清晰、分工明确、行为规范、运转协调的水资源管理工作机制。

    八、强化水资源管理科技支撑。围绕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全局性、基础性、实践性问题,重点研究青海水资源演变趋势、三江源区水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等方面重大课题。积极推广应用水资源实时调度、各行业节水减污、非常规水利用、取用水信息获取等关键技术或工艺设备。充分借鉴全国各地乃至世界各国先进的水资源管理和技术经验,进一步加强沟通、交流与合作。

    九、广泛开展宣传教育。开展水生态文明宣传教育,提升公众对于水生态文明建设的认知和认可,倡导先进的水生态伦理价值观和适应水生态文明要求的生产生活方式。通过典型示范、专题活动、展览展示等方式,鼓励社会公众广泛参与,提高珍惜水资源、保护水生态的自觉性。大力加强水文化建设,采取人民群众喜闻乐见、容易接受的形式,传播水文化,加强节水、爱水、护水、亲水等方面的水文化宣传教育。(陈兴龙) 

 
 
 相关链接
· 胡四一:落实最严格水资源管理 实现可持续利用
· 回良玉:努力走出一条中国特色水资源管理道路
· 周英会见老挝客人 就水资源管理等问题进行交流
· 北京召开水战略学术交流会 实行严格水资源管理
· 图表:我国开始实施最严格水资源管理
· 东北三省严守水资源管理红线打造水安全保障体系
 图片图表
 栏目推荐
领导活动 人事任免 网上直播 在线访谈 政务要闻 执法监管
最新文件 法律法规 央企在线 新闻发布 应急管理 服务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