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今日中国>> 中国要闻
 
重庆直辖十周年——"民生财政"助推巴渝城乡发展
中央政府门户网站 www.gov.cn   2007年06月16日   来源:新华社

    新华社重庆6月16日电(记者 韩洁、程正军)“从某种意义上说,重庆是中国的一个缩影。”中共重庆市委书记汪洋说。如果重庆在探索城乡统筹发展中闯出一条新路,将对全局具有推动意义和典型示范意义。

    重庆构建“一小时经济圈” 重庆二郎立交桥(6月12日摄)。美国《纽约时报》国际版日前刊登头条文章,将重庆称为“中国未来都市的范本”。其他国外媒体最近也频频赞许重庆,称之为“超级大都会”和“中国最富裕的港口城市之一”。 新华社记者 周衡义 摄

    重庆面积8.2万平方公里,是北京、上海、天津三个直辖市总面积的2倍多,3100多万人口中农村居民占80%以上,城乡居民收入比为4:1。这是重庆大城市、大农村并存,地区发展差异很大,二元经济结构突出的真实写照。

    在重庆市部署的建设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必须配套的几大制度中,着眼于满足社会公共需要和取消城乡二元结构体制的公共财政制度被放在了首要位置。

    重庆市财政局长马千真在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表示,在重庆建设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各项改革重点无一不与财政工作息息相关,包括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有序转移、加快推进城乡全覆盖的社会保障制度改革、推进城乡均等的教育、卫生、文化、社会管理等公共服务体制改革以及消除城乡市场壁垒等。

    她指出,成为直辖市十年来重庆经济的发展,使得重庆财政有能力更多地投向民生。十年间,重庆财政在“三农”、教育等解决民生实际问题的方面投入最多,实现了“让公共财政普照巴渝大地”的誓言。

    这是经过冲刷清洗和重新粉刷后的重庆解放碑(6月5日摄)。 当日,重庆解放碑完成冲刷清洗和重新粉刷工程,正式亮相。为迎接重庆直辖10周年,重庆市标志性建筑解放碑从5月27日开始进行冲刷清洗和重新粉刷。 新华社记者 周衡义 摄

    从成为直辖市前的年财政收入55亿元到2006年的529亿元,重庆市的地方财政收入10年间年均增长达到25.4%。与此同时,重庆市的财政支出也由直辖前的80亿元增加到2006年的820亿元。

    马千真说,这些年来重庆市增加的财政收入主要用于教育、卫生、社保和“三农”等公共财政领域,主要向县乡基层转移,市级政府基本支出占全市的比重始终控制在25%以内。

    缩小城乡收入差距是统筹城乡发展的关键指标。2006年重庆市安排了5.2亿元市级以上扶贫资金投入,比1997年增加了3.25亿元。统计表明,财政扶贫效果正在显现,农村绝对贫困人口由1997年的220万人下降到2006年的55万人,农民人均纯收入由1997年的1497元增加到2006年的2874元,增长近一倍。

    为了使农村教育跟上城市教育的步伐,重庆财政10年来始终保持教育经费的年年递增,全市财政教育经费投入由1997年的20亿元增长到2006年的115亿元,同时把新增教育支出的70%以上用到农村。目前全市388.5万名农村中小学生已全部纳入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范围。

    在促进“三农”方面,2005年重庆市领先其他省区市一年全部免除农业税,减免资金8.5亿元,惠及农民2376万人。在促进农业综合开发的基础上,从2003年到2006年,还安排2.4亿元资金培训农村劳动力68.2万人,实现转移就业136.4万人。

    2007年伊始,重庆市财政还筹集12亿元专项用于社会保障的四个“全覆盖”工程,确保全市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农村低保、城乡医疗救助和儿童计划免疫覆盖率达到100%。

    马千真表示,目前市财政局正在研究近期建设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财政配套措施,明确提出要全面完善与农民工有关的各项社会保障制度体系。在全国率先偿清了19.1亿元“普九”欠债基础上,积极考虑化解政府公益性债务。此外,还将整合所有的涉农资金。

    分析人士指出,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做好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这篇大文章,从某种意义上说,将是继三峡百万大移民之后重庆面临的又一巨大挑战。但随着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建设的推进,站在新起点上的重庆将从国家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出发,摸索出一套区域协调发展的新模式。

    重庆民营经济占“半壁江山”

    新华社重庆6月16日电(记者郭立)记者从重庆市工商联了解到,民营经济目前已经成为重庆市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的“加速器”,活跃市场的“兴奋剂”,扩大就业的“主渠道”,增加收入的“活源泉”,城乡统筹发展的“推动力”。

    2006年,全市民营经济实现增加值1851亿元,比上年增长19.7%,占全市GDP的比重从上年的50.4%提高到53.1%,已成为全市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占据了全市经济的半壁江山。

    去年,在重庆市遭受百年不遇的特大旱灾面前,民营经济人士纷纷倡议,慷慨解囊,累计捐赠3600多万元;百余家民营企业到三峡库区、贫困山区开展光彩事业,捐建光彩小学19所。截至2006年12月,全市有民营经济组织58.46万户,比上年净增6.9万户,增长速度超过13%。其中个体工商户50.3万户,私营企业8.04万户;个体、私营企业注册资金达到1415亿元,较上年底增长19.11%。

    重庆市市长王鸿举说,重庆民营经济目前保持健康快速发展势头,在“十五”期间,重庆市非公经济在拉动内需、促进消费的同时,平均每年为社会新增34万就业岗位。去年,全市民营经济单位从业人员达到了56万多人,占全市二三产业的65.9%。下岗职工再就业的70%以上是在民营经济领域里得以实现的。

    据统计,“十五”期间,重庆民营经济以年均20%以上的速度增长,占重庆GDP的比重由2001年的35.4%提高到2005年的51.8%,撑起了重庆经济的半边天。

    “重庆建设长江上游中心,离不开民营经济这台发动机。”市长王鸿举说,预计到2010年,民营经济占重庆GDP的比重将超过70%。

    重庆直辖10周年:斥资百亿搬迁重钢整治"雾都"

    时而薄雾缭绕、时而浓雾笼罩的天气曾使重庆被称为中国“雾都”。独特的地理环境形成了重庆多雾的自然条件。然而,工厂排出的废气、粉尘、煤烟等物质也是重要造雾源。自上月中旬起,重庆市“头号污染大户”——重庆钢铁(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斥资百亿元,开始实施环保搬迁,成为重庆市整治“雾都”的最重要举措。

    发挥直辖优势 建设城乡统筹发展的直辖市

    重庆有着特殊的市情。全市辖40个区县(自治县),面积8.24万平方公里,总人口3100多万。重庆是中国最年轻、面积最大、人口最多的直辖市,也是基础薄弱、任务繁重、困难突出的直辖市,大城市与大农村并存,城乡二元结构突出,区域发展极不平衡,又有广大的三峡库区。

    特殊市情蕴含着特殊优势。直辖的重庆实行市对区县直管,没有中间层,行政损耗相对较小,运行成本相对较低,执行效率相对较高,这种体制优势有利于统筹市内各区域发展;地域扩大和人口众多,使重庆土地资源、旅游资源、能源资源和劳动力资源更加丰富,这种资源优势有利于全市生产力空间布局的科学规划和各类资源的有效配置;处于我国南北东西几何位置的枢纽,这种区位优势有利于抓住西部大开发的历史机遇,实施“以点串线、以点带面、重点开发”战略,加快建设和发展。

    重庆加快构建“一小时经济圈”舞动长江“龙尾”

    在长江经济带上,位于“龙尾”的重庆曾经因大城市与大农村并存而发展步伐沉重;如今,“一圈”战略明显增加了重庆问鼎长江上游经济中心的勇气和力量。

    “一小时经济圈”是重庆市区域经济发展格局中的“火车头”。重庆1997年直辖后,确定了都市发达经济区、渝西经济走廊和三峡库区“三大经济发展区”,后来又划分了主城、渝西、三峡库区和渝东南“四大经济板块”。为了使重庆尽快发展为西部地区重要增长极和长江上游地区经济中心,重庆决策层今年再次调整战略,确立了“一小时经济圈”和渝东北、渝东南“一圈两翼”区域发展新格局,并集中力量建设“一小时经济圈”。

 
 
 相关链接
· 重庆直辖十年 轨道交通造福山城
· 重庆首届金融博览会暨重庆直辖十周年金融成果展正式开展
· 三峡重庆库区剩余10万移民搬迁任务将于08年完成
· 重庆经济总量快速增长 100个镇经济总量超过亿元
 图片图表
 栏目推荐
领导活动 人事任免 网上直播 在线访谈 政务要闻 执法监管
最新文件 法律法规 央企在线 新闻发布 应急管理 服务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