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今日中国>> 中国要闻
 
构筑向北开放窗口——内蒙古振兴外贸和口岸纪实
中央政府门户网站 www.gov.cn   2007年08月08日   来源:人民日报

构筑向北开放窗口
——内蒙古自治区振兴外贸和口岸纪实

    静谧的夜幕下,驱车在美丽的呼伦贝尔大草原,只有如水的月光和闪烁的繁星陪伴左右。当一片明亮的灯火扑入眼帘的时候,那就是口岸城市满洲里。

    “草原里的不夜城”满洲里,繁忙的车辆、热闹的市场、熙攘的游客、讲不同语言的生意人……从这里折射出内蒙古对外贸易的蓬勃发展。1979—2006年,内蒙古对外贸易进出口总额由2016万美元增加到59.47亿美元增长近294倍。

    向北开放 道路通畅

    随着一声汽笛长响,满载货物的国际集装箱专列“如意号”从塞外青城呼和浩特开出,途经蒙古国、俄罗斯、白俄罗斯、波兰,18天后就可抵达德国的法兰克福。这条运输距离长达9814公里的国际铁路运输线,被赞誉为新“丝绸之路”。

    改革开放之前,内蒙古对外贸易发展缓慢,出口商品一直以农副土畜产品为主,出口商品附加值低,缺乏市场竞争力。

    改革开放以来,内蒙古不断加快对外贸易步伐,坚持“走出去”、“引进来”。如今,内蒙古已经成为我国向北开放的前沿阵地,全区口岸货运量通过能力6000万吨,客运通过能力1000万人次。进出口商品结构明显改善,初步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的口岸开放格局。

    内蒙古充分利用与俄罗斯和蒙古国接壤这个独特的地缘优势,鼓励和支持区内企业以投资、参股等形式“走出去”。去年中俄双边贸易额达到334亿美元。两国政府提出,将努力使双边贸易额在2010年达到600亿至800亿美元。

    中蒙之间的贸易同样让人惊喜。庆华集团与蒙古国“蒙古之金”集团合作开发的那林苏海特煤田规模进一步扩大,2006年进口原煤近160万吨;包钢集团开发的巴彦格勒铁矿、巴日格力图铁矿及额仁—达拉策格特铁矿项目正在积极推进中……仅2006年,内蒙古对蒙古国的贸易额已经增至5.8亿美元。蒙古国已经成为内蒙古对外贸易第二大合作伙伴;中国也成了蒙古国最大的投资国和贸易伙伴国。

    珠恩嘎达布其口岸已被批准为常年开关的国际性口岸;策划多年的阿尔山国际口岸,随着横跨中蒙界河努莫尔根河大桥的建设,即将开通又一中蒙商桥;阿日哈沙特口岸改为集中开关,延长了开关时间……一系列口岸的开放,表明了内蒙古同蒙古国之间的贸易往来将更加频繁。

    既要“走出去”,还要“引进来”。1979年,当时的伊克昭盟羊绒衫厂以补偿贸易方式引进日本资金1310万美元拉开了内蒙古吸引外资、引进国外企业的序幕。1991年,自治区制订和颁布了《内蒙古自治区鼓励外商投资条例》等,外商投资环境有了进一步改善,外商投资企业得到较快发展。截至2006年底,内蒙古累计批准设立外商投资企业2536家,实际利用外资额达到50亿美元。

    为了确保向北开放道路通畅,内蒙古加快了国际道路运输通道的基础设施建设。近5年来,10余条以口岸为中心的高等级公路已初步形成了边境地区与内地相连的公路网络。

    满洲里口岸正在实施包括铁路建设、公路升级以及国际转运货场建设等在内的扩能工程,总投资超过50亿元人民币,为满洲里口岸迄今最大规模的扩能工程。临河—策克、赤峰—白音华、阜新—巴彦乌拉铁路、满洲里—海拉尔铁路复线改造等多条以口岸为中心的铁路大通道正在或即将建设。

    边陲小城 贸易红火

    内蒙古与俄罗斯和蒙古国接壤,拥有4200公里边境线,18个贸易口岸像珍珠一样散落其间,其中一类口岸11个。边贸互市、旅游购物、蔬菜输出等特色边贸改变了这些边陲小城的命运,使他们成为活力无限的边界开放带。

    漫步在满洲里街头,仿佛置身异国他乡。高楼林立、中西合璧的满洲里几乎全城都是自由市场:中俄蒙商贾人来人往,讨价还价,买卖兴隆;街上的路标和商店的招牌全是中俄两种文字;商场、饭馆、酒店以及各种办事机构门口的停车场上,半数以上车辆挂着俄罗斯牌照。

    2006年,满洲里口岸进出口货物累计约2171万吨,进出境人员累计约169万人次。目前,满洲里各大宾馆、饭店常年入住率均在90%以上。每天在满洲里生活、工作、旅游的俄、蒙客人达1万多人。

    “何的招数(蒙语多少钱的意思)?”“刀削、刀削(蒙语低点的意思)”……走进二连浩特的浙江义乌市场,随处可见蒙古商人手持简易计算器,比划着和内地商贩“划价”的情景。这里的摊主,无论是头脑灵活、肯吃苦的浙江老板,还是本地或西部地区的生意人,几乎都能用蒙古语与客人交流。

    边境贸易的活跃也潜移默化地改变着从前以畜牧业为支柱产业的诸多内蒙古边城小镇的经济结构。与蒙古国接壤的内蒙古新巴尔虎右旗原本是一个传统的牧业旗,由于国门的开放,短短几年的发展,这个不到4万人的小旗,每年就向蒙古国出口5万多吨蔬菜。

    通关环境 备受赞许

    “请您对我的服务做出评价!”今年4月,呼和浩特边防检查站服务评价电子测试系统投入使用。入境旅客在接受检查后,系统将会用中、英、蒙三种语言提示旅客对检查员的服务做出评价。评价分为“非常满意”、“基本满意”、“态度不好”、“时间太长”、“业务不熟”五项评价。

    旅客对边检服务质量、服务水平两项满意率达100%。这是日前内蒙古二连浩特边防检查站统计近1.3万份调查问卷得出的结果。一位德国旅客在调查问卷中这样写道:“从德国到中国,行程上万公里,途经数个国家地区,每个国家的检查人员都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特别是中国,我真正感觉到了一个礼仪之邦的伟大。这里的检查员对待旅客亲切和善,对待工作更是认真负责,我很敬佩他们,从他们身上我看到了中国人民的友好与热情!”

    优质的服务、熟练的业务、高效的工作赢来了外国客人的赞许,也使边境贸易客源不断。全区出入境人员由1950年的0.8万人次增加到2006年的459.85万人次,增长近574倍。

    近年来,内蒙古为优化口岸通关环境做出了不懈努力。降费保税、办税公开、简化程序、电子口岸建设等一系列便于通关原则的措施,给内蒙古边贸发展注入了活力,使口岸通关程序越来越完善,过货能力也有了显著提高,全区年口岸进出境货运量由1950年的5.6万吨增加到2006年的3025万吨,增长近540倍。

    通关环境的不断优化,使来自俄罗斯、蒙古的原木、煤炭等源源不断地走进了国门,形成了具有内蒙古特色和优势的口岸经济。满洲里重点建设木材、石油、天然气加工产业;二连浩特形成以木材、畜产品为主的加工园区。截至目前,满洲里进口资源加工区引进项目52个,完成投资8亿元;二连浩特进口资源加工区引进项目20个,总投资13.9亿元。(记者 辛 阳 曾华锋 柳晓森)

 
 
 相关链接
· 人民日报社论:共同团结奋斗 共同繁荣发展
· 向北开放和对外交流给内蒙古经济带来无限活力
· 内蒙古自治区外贸:发展口岸经济 兴边兴区富民
· 民族区域自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保证
· 首届中国海拉尔中俄蒙三国国际青年艺术节闭幕
· 内蒙古以风光和文化展现魅力 旅游业收入达280亿
 图片图表
 栏目推荐
领导活动 人事任免 网上直播 在线访谈 政务要闻 执法监管
最新文件 法律法规 央企在线 新闻发布 应急管理 服务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