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今日中国>> 中国要闻
 
"师恩难忘 师德永存"——献给第二十四个教师节
中央政府门户网站 www.gov.cn   2008年09月09日   来源:新华社

    新华社评论员:师恩难忘 师德永存——献给第二十四个教师节

    新华社北京9月9日电(新华社评论员)总有一些事令人难忘,总有一些人令人敬仰。新中国第二十四个教师节到来之际,汶川大地震中那些舍生忘死保护学生的老师形象,再一次映入我们脑海,让这个教师节变得不同寻常。

    100多天前,一场空前的地震灾害,让2008年5月成为中国13亿人民心中永远的痛。但正如温家宝总理9月1日参加北川中学临时学校开学典礼时所说:“一个民族的灾难总会由民族的进步来补偿。”汶川大地震激发出的伟大抗震救灾精神,让中华儿女的心空前紧密地联结在一起;抗震救灾中涌现出来的英雄壮举,成为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

    在灾难降临的那一刻,在生死抉择的一瞬间,我们的教师用血肉之躯挡住垮塌的钢筋水泥块体,把生存的机会留给了自己的学生。他们义无反顾的英雄气概,诠释了“为人师表”的全部含义,书写了无私大爱,弘扬了崇高师德。从此,亿万中国人的记忆中,刻下了他们不朽的名字:谭千秋、张米亚、瞿万容、张辉兵、何智霞、吴忠红、袁文婷……从此,中华民族的英雄史册上,增添了人民教师新的耀眼光芒。他们是全中国1400万名老师的骄傲!

    在属于老师们的节日里,他们不能再享受鲜花和掌声,但在他们护佑下活着的孩子们不会忘记他们,父老乡亲不会忘记他们,党和人民不会忘记他们!在这个属于老师的节日里,人们会点燃一炷炷心香,缅怀他们的事迹,传诵崇高的师德。

    崇高的师德,源于千百年来中华文化的积淀和传承。“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人们用这样的诗句赞美教师们的无私奉献;“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辛勤的园丁”——人们用这样的比喻颂扬教师们的高尚情操;“学为人师、行为世范”——人们用这样的标尺度量教师职业的伟大与崇高。从古至今,崇高的师德在中国教师中薪火相传,生生不息。

    崇高的师德,源于波澜壮阔新时代的历史进步。新中国成立以来,人民教师在党和政府的关怀下艰苦奋斗,执着耕耘,培养出一批又一批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中国人民尊师重教的传统美德,在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战略中升华发展,成为人民教师开拓奋进的强大动力。进入新世纪新阶段,党和政府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推进教育事业全面发展,免除师范生费用、免除城乡义务教育阶段学杂费等政策,为教育事业发展营造了良好的发展环境,激励教师们不断创造新的业绩。

    崇高的师德,源于人民教师心中的大爱。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一代代人民教师淡泊名利,安于奉献,坚守在三尺讲台,守护着祖国和民族的未来。他们毫无保留地传授自己的学识,以学生的成长进步为执着追求。无论是润物无声的悉心教诲,还是坦诚直言的严格要求,都寄托着他们的厚爱和期盼。而当灾难突至,学生们的生命受到威胁,他们挺身而上,用身躯和生命为学生构筑起安全的血肉屏障。

    这就是我们的人民教师!我们可以用“桃李满天下”描绘教师们的成功,但在崇高的师德面前,任何语言都难以充分表达我们心中的敬意。

    “让教师成为社会上最受尊敬的职业,让尊师重教蔚然成风。”胡锦涛总书记的号召,既体现了党中央对人民教师的亲切关怀、对发展教育事业的紧迫要求,也寄托着党和人民对弘扬崇高师德的殷切期望。

    让教师成为社会上最受尊敬的职业,需要教师们大力弘扬崇高的师德,弘扬无私奉献的职业精神。教师节来临前夕,新修订的《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出台,对教师的责任、义务与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既是对英雄教师的缅怀,更是对广大教师的鞭策。落实好这个规范,“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是时代的新要求,人民的新期待。

    让教师成为社会上最受尊敬的职业,需要政府和社会各界共同努力,落实党的十七大提出的“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要求。当前,我国教育事业发展还很不平衡,教育管理还存在不少需要着力解决的问题,一些地方尤其是农村和边远地区教师待遇还比较差。要让教师在岗位上更好地安心工作,就要进一步加大教育投入,努力改善教师们的教学条件和生活条件,让教育成为最具吸引力的职业。

    让教师成为社会上最受尊敬的职业,就要理解教师、尊重教师、关心教师、支持教师。校园和谐是社会和谐的一部分。学生家长不仅应当关心学生的学习成绩,也应当关心老师们的工作,及时交流信息、沟通思想,使学校、社会和家庭教育有效衔接,形成和谐健康的教育环境,实现教育效果最大化、最优化。

    教育是人类崇高的事业,教师是崇高的职业。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老师,每个人都受过老师的恩惠。师恩难忘!在这个意义非凡的教师节来临之际,让我们献上崇高的敬意、诚挚的祝福,道一声:“老师,您辛苦了!”

 著名教师谈“今天我们需要怎样的师德?”

    新华社上海9月9日电(记者刘丹、杨金志)2008年教师节前夕,教育部经广泛征求意见后颁布了新修订的《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这是继1997年以来我国首次对师德规范进行修订。

    与旧版本相比,师德新规中增加了“自觉抵制有偿家教,不利用职务之便谋取私利”“保护学生安全”“不以分数作为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等新条目。

    有专家认为,师德新规仅规定了师德的底线,远非师德的终极目标。在市场经济盛行的今天,我们到底需要什么样的师德?一些教师们就此谈起了他们对师德的理解。

    全国知名的语文特级教师于漪,有着50余年的从教经历,在谈到师德这一话题时,她认为最重要的是用高尚的情操去感染学生,让学生心中沐浴阳光。

    “教师是天底下最为特殊的职业,今日的师德水准就是明天的国民素质。”于漪说:“教师肩膀上的担子有千斤重,一头挑着学生的现在,一头挑着国家的未来,教师的工作就是将一个个不懂做人道理的孩子培养成合格的公民,这是一份‘以人育人’的工作,除了传授知识外,更需要用教师的人格魅力去对学生加以感化。”

    她解释说,老师的追求和向往对学生是有着极大影响的。假如教师因为一次收受礼品而对送礼学生施以偏爱,那么,教师丧失的不仅仅是师德,更是对学生心灵的损伤、对教师威严的损伤,结果只有两种:学生对老师失去尊重和信任,或者学生学会了用功力的手段去衡量一切,“无论哪种结果都是大家不愿意看到的。”

    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华东师范大学基础教育研究所所长叶澜,自1962年任教以来,一直致力于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探索。她认为良好的师德风范必须“心中有学生”“有学生立场”。

    叶澜说:四川汶川大地震中,涌现出了一大批为保护学生而放弃自己生命的人民教师,正是在这一批批优秀老师的教育下,也冒出了诸如“小英雄”林浩等一批舍己救人的优秀少年儿童。

    “在信息化时代,教师的身教更重于言教。如果光传授知识,教师教学完全可以被电脑教学代替,然而教育是潜移默化的艺术,更是精神的传授,只有心中有学生的教师才是师德高尚的教师。”叶澜说。

    90岁高龄的我国著名教育家吕型伟,从17岁开始从教,在教育园地耕耘70余年,见证了中国教育的兴衰变迁。他告诉记者,他对教育的认识总结起来三句话:“教育是事业,其意义在于奉献;教育是科学,其价值在于求真;教育是艺术,其生命在于创新。”

    关于师德,吕老认为最朴素的认识就是“要对学生充满爱心”。他认为,一名具有高尚师德的教师,须是一个因材施教,公正公平对待每一名学生的教师。吕老在他的教育生涯中认为人的才能是有差异的,反对将学生“标准化”,鼓励“人尽其才”。他总结了几句话:“允许落后,鼓励冒尖”“欲成才,先成人”“天生其人必有才,天生其才必有用”“人人有才,人无全才,扬长避短,人人成才”。

    吕老谈起了一个例子:一次,他去听一堂公开课。老师讲得很好,课程也设计得很周密,但他觉得这堂课很失败,他说,他看到一名学生多次举手,但老师认为已经有了正确结论,就不让他发言了,这是不对的。

    “老师对学生的爱心,不仅要体现在知识的传授上,更要体现在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启发学生探究问题上。”吕老说:“教育是一门高深的艺术,需要我们每一位教育工作者用爱心、用高尚的师德来投入教育事业,只有这样教师才能成功托起明天的‘太阳’。”

 
 
 相关链接
· 教师节前谢师恩
· 洋教师感受中国教师节
· 今年教师节主题为"学习英模教师 弘扬伟大师魂"
· 教育部就教师节有关活动安排及工作要求发出通知
· 教师节
· 陈至立:弘扬尊师重教传统 办好让人民满意的教育
 图片图表
 栏目推荐
领导活动 人事任免 网上直播 在线访谈 政务要闻 执法监管
最新文件 法律法规 央企在线 新闻发布 应急管理 服务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