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今日中国>> 中国要闻
 
援藏十四年:以干部援藏为龙头 不断拓宽援藏领域
中央政府门户网站 www.gov.cn   2009年10月19日   来源:新华社

    新华社拉萨10月19日电(记者 涂洪长、文涛、叶辉)1994年召开的第三次西藏工作座谈会在总结了历次援藏工作经验的基础上,作出了“分片负责、对口支援、定期轮换”的重大决策。自1995年对口援藏正式实施以来的14年间,各援藏省市、中央重要骨干企业、中央和国家机关部委以有效的体制机制,拉紧了祖国各地与西藏在政治、经济、文化方面的纽带,成为西藏实现社会稳定和跨越式发展的强有力保障。

    14年来,全国支援西藏的战略内涵不断丰富,领域持续拓宽,成效越发显著。这14年的援藏实践为新西藏的发展谱写了壮丽篇章。

    以干部援藏为龙头,不断拓宽援藏领域

    干部援藏历来是西藏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自1995年开展对口支援西藏以来,全国共有18个省市、60多个中央和国家机关部委、17户中央企业承担了援助西藏任务,先后选派了5批共3747人进藏工作。目前,西藏全部7个地(市)的73个县(市、区)和双湖特别区,自治区和地(市)主要直属部门都在受援范围之内。

    据统计,目前在藏援藏干部由最初的600多人增加到第五批的850人;急需的专业技术人才和企业经营管理人才选派数量由第一批的30人增加到第五批的140人。援藏资金和项目由第一批的4.8亿元和564个增加到第五批的40.23亿元和1660个。援藏方式由最初的干部支援,发展为实行干部支援与经济、技术、人才支援相结合,全自治区受援格局已经形成,干部援藏工作也逐步形成制度化、规范化。

    作为西藏干部队伍的重要人才资源,援藏干部的参与充实了当地干部队伍的力量,增强了各级领导班子现代化建设的能力,巩固了党在西藏执政的组织基础。

    广大援藏干部把西藏作为第二故乡,把各族人民当做亲人,努力做民族团结的楷模,谱写了一曲曲民族团结的感人之歌。截至目前,第五批援藏干部共为贫困职工和农牧民捐款438.04万元,捐物折合人民币3876.62万元,筹集或捐助资金1281.83万元,用于资助18280名贫困学生。

    林芝地委组织部部长徐非认为,一批批援藏干部到西藏,不仅优化了西藏干部队伍的人才构成,还促进了服务型政府的建设,为确保西藏的稳定与发展提供了组织保障。

    以农牧区为重点,坚持援藏工作重心下移

    中央第四次西藏工作座谈会后,根据“援藏项目应突出改善农牧区生产生活条件,改善农牧民生活”的指示精神,中央和有关省份的对口援藏工作积极调整战略部署,特别是近几年来,援藏工作重心下移,资金、项目等向农牧区倾斜,促进了基层干部群众观念的更新,西藏丰富的资源重新得到认识、开发和利用。

    福建省第五批援藏工作队领队陈秋雄告诉记者,按照援藏工作中心下移的要求,福建省第五批援藏工作队把近80%的援藏资金投到农牧区,把65%的项目建在福建对口支援的“三县一场”,帮助建设了140个支撑农牧区经济社会发展、改善农牧民生产生活条件、帮助农牧民增收致富的骨干项目。

    为改善当地农业产业结构,拓宽农业内部增收渠道,日喀则地区拉孜县上海援藏队在2006年利用200多万元援藏资金,创办了拉孜农业技术示范园,专门从上海请来一名技术员,免费让农民到园中学习温室栽培技术,品种栽培成功后,技术员还免费给农民送苗、送技术。两年下来,当地农民发展大棚种植蔚然成风,种植效益今非昔比。

    拉孜县县长多吉给记者算了一笔账:以前当地农民只种青稞,亩产纯利润在500元-700元之间,而利用大棚种植西瓜,亩产利润保守估计也在6000元左右,利润相差十倍左右。

    西藏波密县产的天麻以药味醇厚、药用价值高等特点在国内外享有盛名。但是,野生的波密天麻产量根本满足不了市场需求。广东省第四批、第五批援藏工作组先后投入援藏资金500万元,建成了波密县天麻培育基地,培育天麻种子提供给当地百姓。目前,天麻种植已从基地扩散到各村各户,成为当地农民现金收入的主要来源。

    巴卡村的农户布第一家种植天麻,今年收获商品麻80公斤、种麻28公斤,增收近7000元。布第说:“以前外出务工,总感觉技不如人。这个项目太好了,我们农民不出门就可以赚到钱!”

    借助一大批援藏资金和项目的实施,目前,整个西藏农牧区的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住房、看病、上学、交通、饮水、通信等农牧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都得到了显著改善。经济的又好又快发展,已转化为强大的政治优势,密切了西藏与内地的联系,增进了民族团结。

    以产业化为抓手,夯实西藏发展基础

    老藏刀艺人从家庭作坊走进了宽敞、明亮的厂房;种惯“青稞、小麦、土豆”老三样的农民搭起大棚,种起了西瓜;世代居住在神湖边上的牧民用自家的牦牛和藏獒招徕游客,吃上了“旅游饭”……随着14年来全国对口援藏工作的不断深入,“打基础、兴产业、求实效”的援藏思路的转变,让越来越多的西藏农牧民从产业化中受益。

    山南地区浪卡子县是一个边境高寒县,全县平均海拔4500米,常年平均气温不到3摄氏度。由于气候特殊和环境恶劣,浪卡子县多年来一直是山南地区贫困程度最深的一个县。但近两年来,当地援藏干部队伍通过促进牧业改造和旅游业升级,浪卡子县GDP、固定资产投资、财政收入和农牧民人均纯收入指标年均分别增长了35%、41%、26%和30.5%。

    安徽省第三批援藏干部、浪卡子县县委书记李跃云说,如果死守“无工不富”的原理,工业基础几乎为零的浪卡子县不知啥时候能扔掉贫困帽子。在充分分析县情的基础上,浪卡子县提出了“发展以牧业为主的第一产业、以旅游业为核心的第三产业”的工作重点。“不适合发展工业,咱就不搞工业,一产、三产两头做大,基础打好了,照样能兴县富民。”李跃云说。

    以旅游业为例,浪卡子境内拥有西藏三大圣湖之一的羊卓雍湖。尽管其名声在外,慕名而来的游客众多,但由于缺乏经营意识和商业开发力度不足,当地老百姓难以从旅游业中受益。从去年开始,浪卡子县与西藏最大的旅游集团珠穆朗玛公司合作,全方位、深层次地开发旅游产业。浪卡子县第一次拥有了羊卓雍湖的门票收入分成,当地农牧民在湖边搭上帐篷,开起了“牧家乐”,收入相当可观。

    近年来,西藏自治区提出了“一产上水平、二产抓重点、三产大发展”的经济发展战略,各县(区)兴起了招商引资、上项目、搞工业园的热潮。位于拉萨市近郊的达孜县原是一个以农牧业生产为主的小县、穷县,江苏省镇江市援藏干部通过5年的努力,在当地的一片荒滩上开辟出了1600多亩的工业集中区。2008年,这个工业集中区实现税收1020多万元,解决农牧民就业500多人。

    民族手工业在西藏本身具有良好的民间基础,但因为政府支持引导不足、产业化水平严重偏低等原因,极大地影响了西藏本土手工业的竞争力。上海市援藏干部、萨迦县县委书记纪晓鹏告诉记者,为了激活当地零星的手工业,援藏干部联系与浙江湖丝厂、江西景德镇陶瓷企业、上海美术工艺厂合作,促使当地哈达、面具、唐卡等手工艺品制作走向了批量化、市场化。

    “传统手工绘制唐卡耗时长、造价高、销路不畅,采用手绘与印刷相结合的方式以后,既保留了唐卡的地方特色,又实现了批量生产,带动了农牧民就业与增收。”纪晓鹏说。

 
 
 相关链接
· 旅游局召开大会表彰全国第七批援藏导游先进个人
· 各地援藏过程中惠及民生的援藏项目受到广泛好评
· 林业局:9年来中央援藏林业建设投入超过30亿元
· 全国对口援藏以来累计向西藏无偿援助128亿多元
· 商务系统援藏会议拉萨召开 向巴平措、钟山讲话
· 徐德明:增强做好测绘援藏工作的责任感和紧迫感
 图片图表
 栏目推荐
领导活动 人事任免 网上直播 在线访谈 政务要闻 执法监管
最新文件 法律法规 央企在线 新闻发布 应急管理 服务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