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今日中国>> 中国要闻
 
四川灾区群众再就业:就业有门路 生活有保障
中央政府门户网站 www.gov.cn   2010年05月10日   来源:新华社

    新华社成都5月10日电(记者 吴晓颖、江毅)如果没有两年前的那场地震,北川县擂鼓镇胜利村的韩玉梅在丈夫呵护下,和一对双胞胎女儿,一家过着和和美美的生活。丈夫在地震中遇难,如今韩玉梅靠着一手绣活,在北川县的羌绣厂成为一名技艺超群的绣工,也成了这个不幸家庭中未来生活的希望。

    一场地震,改变了四川152万灾区城乡劳动者的生活、就业轨迹。企业停产、商铺歇业,让数十万人失去原有工作岗位。加上大批农民工返乡和未就业人员,以及新增待业叠加,2008年四川出现历史上最为严峻的就业形势。

    两年后,四川却破局而出。来自四川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厅的数据显示,截至今年4月底,近160万受灾群众实现了再就业,有力保障改善了灾区民生。

    在擂鼓镇胜利村记者看到,为了解决像韩玉梅这样,丧偶寡居家庭的生活来源问题,村里为她们请来了培训羌绣技能的老师,为村里上百名家庭主妇解决了工作难。韩玉梅现在一个月能赚到1000多元钱,日子虽然还有些艰难,但她的心已经踏实了不少。

    两年来,为了保证灾区群众就业有门路、收入有来源、生活有保障,四川省政府制定实施一系列创新性政策,实现了就业援助项目、公益性岗位范围实现突破。这些有力举措,取得了显著成效。

    2009年,18个省市与四川签订了就业援助协议,提供就业岗位近100万个;在灾区通过安排公益性岗位,安置群众20余万人;对暂时失去岗位的灾区10万企业职工,进行失业预登记,发放失业保险金;减缴、缓缴受灾陷入困境的企业社保费33亿多元;为灾区群众创业发放小额担保贷款1.2亿元,扶持大批灾区群众自主创业。

    与2008年相比,全省目前就业基本恢复到了震前水平,城镇登记失业率大幅下降。在都江堰市,截止到2010年3月底,都江堰市城镇登记失业人员为2175人,城镇登记失业率不超过2.1%,因灾失地农户就业率保持在98.5%以上。在绵阳市,2009年输出劳动力达128万,获得劳务收入80.89亿,农民人均1900多元。

    2010年下半年,随着灾后恢复重建项目的陆续完工,重建项目和公益性直接提供和所带动的岗位将逐步减少。同时,对口就业援助转入常态工作,加上金融危机给经济发展带来的不确定性影响,灾区就业又面临新的严峻挑战。

    针对重建任务基本完成后,灾区将出现大批富余劳动力这一难题。四川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厅培训就业处副处长谭刚说,未来结合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用工需求,加强对富余劳动力的技能培训,将富裕劳动力转移到省外就业。同时,抓住东部产业转移契机,将富余劳动力输送到灾区新建的产业园区,使失业群体就地、就近就业,基本实现灾区“户户有就业”的目标。

 
 
 相关链接
· 德技术救援署官员忆汶川地震救援:你们并不孤单
· 汶川地震残疾学生:透过世博会这个窗口看世界
· 卫生部:加强汶川地震灾区受灾群众心理援助工作
· 科技部组织玉树地震抗震救灾专家组赴汶川调研
 图片图表
 栏目推荐
领导活动 人事任免 网上直播 在线访谈 政务要闻 执法监管
最新文件 法律法规 央企在线 新闻发布 应急管理 服务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