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今日中国>> 中国要闻
 
从故土到新家—探访首批落户上海崇明岛三峡移民
中央政府门户网站 www.gov.cn   2011年11月20日 09时10分   来源:新华社

    新华社上海11月20日电 十多年前,举世瞩目的三峡大坝动工在即,100多万人为了国家重点建设,怀揣对未来生活的憧憬,离开祖祖辈辈生息的那片土地,人类文明史上一场罕见的大迁徙拉开了序幕。十年岁月如梭,离开故土的他们,如今在异乡生活得如何?

    带着几许疑问、一腔牵挂,记者来到位于长江入海口的上海崇明岛——众多三峡移民安置点之一。

    安家

    深秋时节,崇明县城“海岛星城”小区三室一厅的房子里,50岁的移民徐继波为记者找出用了十年的记事本,不难看出有着高中学历的他是个有心人。

    “这个本子专门记录离开重庆云阳县河口村老家以后的事情,这也是历史”——“2000年8月13日上午10点30分,我们夫妻带着两个女儿从云阳港登上‘江渝9号轮’,一船150户移民共600人。17日早上8点40分到达第二故乡崇明,停泊在南门港码头。”

    “我是第一个踏上崇明岛陆地的三峡移民!”徐继波话语中略带自豪。

    记事本上记录着徐继波一家在崇明十多年的变迁。他们先被安置在侯家镇横河村,后合并到陈桥镇鳌山村。2004年6月,因土地征用,他们一家从农民变成了市民;2008年拿到了两套“海岛星城”三居室拆迁安置房,8月28日住进小区……

    记者环顾徐继波的家,各类家具和电器一应俱全。客厅两面墙上,贴着画有几枝梅花和桃花的壁纸,颇有意境。“都是女儿们贴的。装修是我找老乡自己干的!”徐继波脸上漾着幸福和骄傲。 从徐继波的家出来,记者又前往崇明县陈桥镇侯南村。大片稻田尽头,栋栋农家小楼在濛濛烟雨中时隐时现。进村不远,便是57岁的移民黄志贵家。黄志贵正与邻居谈天说笑,如若不是他那口“重庆普通话”,还真不知道他是重庆云阳县人。

    昔住长江头,今居长江尾。十多年前,黄志贵和“崇明乡亲”还相隔千里、素不相识;十年过去,黄志贵和“三峡乡亲”都已经成为地道的崇明人。

    2000年8月,黄志贵一家和另外两户移民在崇明县陈桥镇侯南村安家。“我们没到之前,崇明已经给我们提供了建房补贴和贷款,帮我们建了小楼,还备好了柴米油盐,确确实实是‘拎包入住’。”黄志贵指着身后的两层小楼对记者说。

    上海市农委三峡移民协调服务办公室负责人计培钧告诉记者,上海从1999年到2004年共接收安置了1835户7519位三峡移民。出于“相对集中、分散安置”和“融通、融合、融化”的理念,移民被安置在7个郊区县,分布在60个乡镇、388个村。

    “安置村的交通都比较便利,距离集镇最远不超过3公里。” 计培钧说,“按照上海市的政策,每户移民都由政府代建新楼房。而像徐继波这样经历动迁安置‘农转非’的三峡移民,在上海也不在少数。”

    崇明县民政局局长沈志强介绍说,崇明分三批接收了1514位移民,是上海安置移民人数最多的区县。为了帮助移民更好更快地安家生产、融入当地,崇明县采取分散安置方法,共有115个村民小组接收了移民,每个村民小组安置三户。“十多年来,三峡移民融入了崇明,也给崇明带来了新的活力。”

    安身

    根据政策,上海给三峡移民每人分配一亩责任田和一分自留地。“云阳的水稻耕种方法和习惯跟崇明不太一样,村里人就手把手教我们,还有帮工队帮着干活。”黄志贵对记者说。如今,黄家种着4亩田,每年种田收入有3500多元。

    “移民们到上海时,每户的自留地上,辣椒、青菜、茄子等蔬菜都已经种好了。”计培钧说,“承包地上,当地村民也已帮忙把水稻种上了,秧苗已经拔得很高。”

    侯南村村支书陆斌拍着黄志贵的肩告诉记者:“我们是好朋友,他要强,但有困难村里会尽量帮助解决。”黄志贵笑着说:“除了种田,我在村里还有两个工作,做保洁员,月收入700元;做水渠管理员,年收入3000元。另外,政府每年还给移民每人600元补助费;老伴因病每月领取100多元的农村低保。我还出租房屋,我们老两口每年的收入有一万五左右呢。”

    徐继波则告诉记者,他一直在离家很近的上海能仁机械厂工作;妻子被纳入上海市“万人就业项目”,在自家小区担任保洁员。加上另一套房屋的出租所得,他们每月收入有3000多元。“不算富裕,但日子过得很温暖很稳定。”

    “三峡移民落户后,上海在保障他们耕地的同时,还积极帮助、推荐他们到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就业。”计培钧说,“现在,每户移民家庭平均有1.5个劳动力在从事二产、三产,既增加了收入,也让他们生活得更加稳定。”

    安心

    “移民安置是一项长期工作,完全融入当地可能需要一代人时间,也就是20年左右。”计培钧说。事实上,让崇明岛上的三峡移民最安心的,的确是他们第二代、第三代在第二故乡的成长和发展。

    黄志贵有一双儿女,如今,儿子娶了一位湖北媳妇,孙子已9岁,在村里读小学;女儿嫁给邻村的本地青年,6岁的外孙满口流利的崇明话。“我们和亲家关系很好,外孙经常在我们家吃了晚饭,再送回爷爷家睡觉。”黄志贵绽出了一脸笑容。

    徐继波的大女儿在上海的一家公司从事文员工作,小女儿正在西南财经大学读大二。“我常常对她们讲,在这里你们有更多的发展机会,起点也更高。我的愿望就是,全家人都能在上海安家置业。”

    根据统计,上海目前有65名三峡移民女青年与当地人结婚,有10名当地女青年嫁给了三峡移民。在上海入党、入团的移民各有数十名,还有的移民被选为村委会主任,有的则成为区县、乡镇的人大代表或党代会代表。

    数以千计的三峡移民在上海有了自己的新家。在落户崇明的徐继波、黄志贵看来,他们的新家不光有故土的温情,还有变迁带来的新希望,用他们的话说,“是一个真正的家。”(记者 崔俐莎、姜微、崔颍、杨金志)

 
 
 相关链接
· 变中求进:三峡移民村“丰峡村”的幸福新生活
· 重庆市加大后期扶持工作 助推三峡移民增收致富
· 国务院三峡办公示28项三峡移民工程科研优秀成果
· 三峡移民转化为适应新库区发展需要的建设大军
· “移土培肥”为三峡移民人均再造半亩“当家田”
· 重庆确定帮扶重点促进三峡移民安稳致富工作
 图片图表
 栏目推荐
领导活动 人事任免 网上直播 在线访谈 政务要闻 执法监管
最新文件 法律法规 央企在线 新闻发布 应急管理 服务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