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今日中国>> 中国要闻
 
花儿为什么这样红--五大自治区2011文化建设综述
中央政府门户网站 www.gov.cn   2012年02月18日 09时13分   来源:新华社

    新华社北京2月18日电(新华社记者)西夏王陵、元上都遗址……更多的中华民族优秀文化遗产受到重点保护;出版产业“借船出海”、新疆国际大巴扎组建歌舞团……更多的少数民族文化产业以创新、融合的姿态走向繁荣;“绿城歌台”“百姓周末大舞台”……更多的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与基层公共文化服务相结合,丰富着百姓的“文化餐桌”。

    2011年,我国五大自治区精心唱好“护花”“卖花”“赏花”三部大戏,在开放、吸收、创新的“春天”里助民族之花火红绽放。

    “护花”:文化保护大投入

    对于备受国内外关注、素有“东方金字塔”之称的西夏王陵来说,2011年是其保护史上具有重大转折、标志性意义的一年。这一年,国家文物局与宁夏回族自治区人民政府签订了《合作加强宁夏文化遗产工作框架协议》,西夏王陵启动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程序,建设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对内蒙古而言,2011年是元上都遗址申遗的关键一年,几大重点工作顺利完成。考古工作者发现了一大批珍贵文物,为元上都遗址申遗提供了大量实物和数据资料。

    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历来是广西文化保护工作的重中之重。2011年,广西全面完成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普查工作,通过“非遗”传承人保护制度、“传帮带”等方式使得“口授心传”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了有效传承。目前,广西共有16人被认定为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240人被确认为自治区级“非遗”传承人。2011年5月,广西来宾金秀坳瑶生态博物馆建成开馆,至此广西“1+10”民族生态博物馆全部建成开放。

    2011年6月11日,西藏自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正式成立。拉萨市民达瓦说:“藏民族有这么多优秀的传统文化,我感到由衷的自豪。相信在国家的大力扶持下,这些民间传统文化一定能发扬光大。”

    近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疏附县吾库萨克乡热合曼·阿布都拉传习所成为全国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企业之一。在这个以制作传统民族乐器闻名的小村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热合曼·阿布都拉不仅亲手制作民族乐器,还从民间招收学徒,传授他的民族乐器制作技艺,致力于将这项祖辈传下来的文化遗产发扬光大。

    截至2011年底,新疆已建立了区、地两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全区14个地州市,有13个正式设立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地级保护机构。拥有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24名和自治区级传承人229名,新成立的新疆维吾尔古典文学和木卡姆学会成功升级为国家级学术团体。

    “卖花”:文化产业大发展

    由宁夏人民出版社等多家单位联合重组的黄河出版传媒集团,在2011年第二届中阿经贸论坛上迈出了“走出去”的坚实步伐。黄河出版传媒集团总经理杨宏峰告诉记者,在第二届中阿经贸论坛上,他们取得了丰硕的成果。黄河出版传媒集团启动了“阿拉伯语十年千部经典著作翻译出版工程”“中阿‘双百’经典图书互译传工程”,与37家国际出版机构签署图书出版协议217项,涵盖版权输出目录、图书翻译出版发行、合作出版发行、数字出版发行、图书文化交流等多个领域。

    2011年,借着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的东风,广西文化产业取得重大进展,动漫产业尤其独树一帜。广西壮族自治区文化厅着力打造动漫产业这一新兴业态,评选命名首批动漫骨干企业9家、试验园区2个、人才培养基地8个,给予产业政策支持。

    声名远扬的国际大巴扎位于乌鲁木齐地标性路段二道桥。在这里,不仅销售民族服饰、土特产、干果、地毯、工艺品、药品、玉器及特色餐饮,还专门成立了新疆国际大巴扎歌舞团,让来到这里的中外游客在购物之余体验浓郁的民族文化特色。

    新疆国际大巴扎开发有限公司歌舞团团长艾尔肯·库吐比丁说,公司成立8年,已成为一个新疆文化品牌,现在又得到了国家和自治区的资金扶持,这使我们对企业的发展充满信心。

    截至2011年,“中国内蒙古草原文化节”已经连续举办了7届,内蒙古12个盟市纷纷打出自己的民族文化品牌,105个旗县区也都设立了自己的文化节日。他们以各自地区民族风俗风情为切入点,举办那达慕、马头琴、蒙古长调、安代舞等文化节庆活动。这些不同特色的文化盛宴,如辽阔的历史文化画卷在蓝天白云间展示着草原文化的绚丽多姿。

    “赏花”:文化惠民大进步

    在“天下民歌眷恋的地方”南宁市,大街小巷处处歌舞。每年的壮乡盛事“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都会在社区搭建“绿城歌台”,中外艺术家与本地演员、普通群众同台竞艺,载歌载舞,尽享欢乐。

    南宁市民韦女士家住五象广场附近,这个广场几乎每年都会在民歌节期间成为“绿城歌台”,韦女士也是忠诚的观众。“南宁的精神文化生活很丰富,但我最喜欢每年的‘绿城歌台’,节目质量高,大家看得也高兴。”她说。

    对于新疆各族群众而言,刚刚过去的2011年各类文化活动层出不穷、场面空前,给人留下了难忘的印象。这一年里,大型文化活动不断,从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一周年文艺演出,到第二届中国新疆国际民族舞蹈节;从首届亚欧博览会中外文化展示周,到建党90周年系列文化活动,再到年底举办的冬季演出季“百姓周末大舞台”,一场接一场的演出令人目不暇接。

    火红的绸子飘起来,欢快的舞步跳起来。冬季的内蒙古自治区通辽市库伦旗政府门前广场一片沸腾,数百人在这里跳着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安代舞。库伦旗广场安代舞蹈队队长双白乙拉说:“5年了,天天这样热闹,参加的群众也越来越多。”

    在内蒙古,像安代舞、乌力格尔、呼麦、马头琴、鄂尔多斯婚礼、蒙古长调等国家级和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近些年得到有力的保护与传承,并正在以全新的生命力走向社会大众。

    “休闲健身”,这个城里人的时兴词汇,如今在宁夏南部山区农村也逐渐流行起来。在固原市原州区杨郎村,先富起来的农民建成了当地首个农民文化公园,六旬老农白成文一辈子习惯了“早起务农”的生活,如今开始了“早起锻炼”的新生活。隆德县神林村农民马玉英带领30多名妇女,在河滩上坚持晨练打起了太极拳。泾源县冶家村的农民也建成了村民文化广场……

    创新的,不仅是文化惠民的规模与力度,还有文化惠民的方式。“农民需要送文化,更需要‘种’文化。”中卫市委常委、海原县委书记王文宇感慨道。近年来,海原县在加大送文化下乡力度的同时,还积极扶持农村文化能人,发动民间力量,自办农民运动会,探索出一条“一包洗衣粉就能撬动农村文化大集”的新路子。在海原县,“苍湾农民运动会”已经成为远近闻名的农民文化活动品牌。

屡创“纪录”-五大自治区2011年民生工程亮点综述

    民生牵民心。“十二五”开局之年,五大自治区拿出“真金白银”解决民生难题,提升各族群众的民生幸福。回眸2011年,投入力度越来越大,改善范围越来越广,“幸福指数”越来越高……民族地区屡创民生“纪录”。

    民生投入“大手笔”

    内蒙古呼和浩特市新城区中山社区低保户丛瑞芳,前不久搬入50平方米的廉租房。“新房宽敞明亮,还能用上地暖、天然气,我兴奋得好几天都没睡好觉了。”丛瑞芳说,廉租房内温暖如春,养的几盆仙客来花开正艳,预示着日子将越过越红火。 >>>详细阅读

转方式谱新篇—五大自治区2011经济社会发展综述

    新华社北京1月5日电 2011年,我国五大少数民族自治区在中央一系列扶持政策和不断加大财政投入的支持下,发挥本地优势,扬长补短,锐意进取,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喜人佳绩。

    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中实现跨越式发展

    2011年,五个自治区以科学发展观为主题,紧紧抓住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一主线,正确处理好加速发展与转变方式的关系,经济社会出现平稳协调发展的良好局面。 >>>详细阅读

 
 
 相关链接
· 屡创民生“纪录”——五大自治区2011年民生工程亮点综述
· 屡创“纪录”-五大自治区2011年民生工程亮点综述
· 转方式谱新篇—五大自治区2011经济社会发展综述
· 自治区文化建设:迎接少数民族文化发展繁荣的春天
 图片图表
 栏目推荐
领导活动 人事任免 网上直播 在线访谈 政务要闻 执法监管
最新文件 法律法规 央企在线 新闻发布 应急管理 服务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