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中国概况>> 中国简况
 
中国共产党大事记(1980年)
中央政府门户网站 www.gov.cn   2007年09月04日 09时10分   来源:人民网

    4月1日,经国务院批准,中国银行开始发行外汇兑换券,规定自外汇兑换券发行之日起,国内禁止外币的使用和流通。外汇兑换券于1994年1月1日起停止发行,1995年1月1日起停止流通 。

    4月2日,邓小平同中央负责人谈长期规划问题;在谈到建筑业和住宅问题时,邓小平指出:从多数资本主义国家看,建筑业是国民经济的三大支柱之一,这不是没有道理的。过去我们很不重视建筑业,只把它看成是消费领域的问题。但是这种生产消费资料的部门,也是发展生产、增加收入的一个重要产业部门。要改变一个观念,就是认为建筑业是赔钱的。应该看到,建筑业是可以赚钱的,是可以为国家增加收入、增加积累的一个重要的产业部门。建筑业发展起来,可以解决大量人口的就业问题,可以多盖房,更好地满足城乡人民的需要。随着建筑业的发展,也就带动了建材工业的发展。在长期规划中必须把这个问题放在重要地位。邓小平还说:要考虑城市建筑住宅、分配房屋的一系列政策。城镇居民个人可以购买房屋,也可以自己盖。不但新房子可以出售,老房子也可以出售。可以一次付款,也可以分期付款,10年、15年付清。住宅出售之后,房租恐怕要调整。要联系房价调整房租,使人们感到买房合算。不同地区的房子,租金应该有所不同。将来房租提高了,对低工资的职工要给予补贴。这些政策要联系起来考虑。在谈到能源和交通问题时,邓小平说:长期规划第一位的问题是能源,把它规划好了,使它真正走在前面,就解决了长期规划一半的问题。这个问题不解决,各项事业寸步难行。各国解决能源问题,都有各自的侧重点。我们的侧重点,应该是煤的开发和利用。发展商品经济,交通必须走在前面。在谈到农业问题时,邓小平说:对地广人稀、经济落后、生活穷困的地区,政策要放宽,使他们真正做到因地制宜,发展自己的特点。要使每家每户都自己想办法,多找门路,增加生产,增加收入。有的可包给组,有的可包给个人。这个不用怕,这不会影响我们制度的社会主义性质。在这个问题上要解放思想,不要怕。在这些地区要靠政策,整个农业近几年也要靠政策。政策为农民欢迎了,即使没有多少钱搞农业投资,只要群众的积极性发挥了,各种形式的经济、副业发展了,农业增产的潜力大得很,发展余地大得很。农业问题,计划不要抠得太细,不一定要那么多投资,还是多从政策上考虑问题。最后,他说:总之,就是要从提高经济效果、增加人民收入方面考虑问题,要按这个精神搞长期规划,这是个最大的问题。

    同日,海关总署发言人就大陆与台湾通商中有关海关手续和征税的问题发表谈话,指出祖国大陆同台湾的贸易是地区间的物资交流。海关总署规定:对向台湾公、私企业直接购买的台湾商品,不征收进口税;对于大陆运往台湾的出口商品均免征出口税。

    4月8日至16日,第五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四次会议在北京举行。会议决定任命赵紫阳、万里为国务院副总理,免去纪登奎、陈锡联的国务院副总理职务。

    4月9日,《人民日报》发表《联系产量责任制好处很多》一文,从四个方面回答了对包产到户的诘难:一、包产到户是集体生产责任制的一种形式,不是分田单干;二、包产到户是农户向生产队承包,实行联产计酬,有利于调动广大农民的积极性;三、实行联系产量责任制绝不是倒退;四、要采取积极态度解决实行责任制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要全面正确理解中央文件的精神实质。文章强调:我们的一切政策是否符合发展生产力的需要,就是要看这种政策能否调动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根据这个精神,包产到户有利于充分调动群众的生产积极性,应当说不违反中央文件的精神。

    4月12日,邓小平在会见赞比亚总统卡翁达时说,我们坚持毛主席有关三个世界划分的理论。中国永远属于第三世界,永不称霸,坚持无产阶级国际主义,坚决反对霸权主义。

    4月15日,邓小平会见世界银行行长麦克纳马拉。邓小平在会见时说:看来国际上还要经历一些风浪,就我个人来说,看远一点,采取有效措施,80年代的危险可以渡过,不是不能渡过的。我们说争取20年的和平环境是可能的,这就需要联合努力,需要行动有力和有效,否则80年代的危险能不能渡过要打个问号。对我们中国来说,考虑问题历来不从中国自身利益一个角度考虑,而是从全球战略来提出问题,考虑问题的。当然,这个考虑是有利于中国的。这就是说,我们需要一个比较长期的和平环境来发展。我们太穷了,要改变面貌。

    4月17日,邓小平会见意大利共产党总书记贝林格率领的意共代表团。邓小平和贝林格早在15年前就见过面。会见时,邓小平说,15年是曲折的。你们有变化,我们也有变化。现在中意两党终于走到一起来了。这是整个国际局势的需要,也是全世界人民的需要。

    4月19日,邓小平会见美国参议院外委会访华团时指出,中美两国关系正常化的基础就是只有一个中国,现在这个基础受到了干扰。中国对美国国会通过的《与台湾关系法》是不满意的。这个法案最本质的一个问题,就是实际上不承认只有一个中国。

    4月23日,中共中央政治局通过《中共中央关于丧失工作能力的老同志不当十二大代表和中央委员候选人的决定》。《决定》指出:为了使出席党的十二大的代表和大会选举产生的中央委员,有相当比例的年富力强的同志,使党的领导机构能够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繁重任务的需要,保证党的集体领导的长期稳定性,中央决定,凡年事已高、丧失工作能力和生活自理能力的老同志,不当党的十二大代表和中央委员候选人。这是废除实际上存在的干部职务终身制和逐步更新领导班子的一个重要步骤。

    4月26日,《人民日报》报道: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出通知,要求全国各地、各单位加强物价管理,坚决制止乱涨价和变相涨价的现象,指出稳定物价、活跃市场是当前经济生活中的大事。

    4月29日,邓小平接受卢森堡电视组电视采访。在回答关于中国现代化建设问题时,邓小平说:中国是一个大国,又是一个穷国。我们提出四个现代化的时候,必须看到这两个基本特点。中国既然是个大国;完全依靠外国资金来建设我们的国家是不可能的,必须立足于国内,立足于自力更生这个基本原则。就是立足于自己,也要照顾自己的特点,完全按照别的国家的模式来建设中国是不可能的。但是,中国自己关起门来建设也不行,必须充分吸收外国的先进经验,充分利用外国的资金,外国的技术,来加速我们的发展。我们欢迎国际资金来帮助我们发展。你们叫多国公司,我们叫合资经营,这种方式,我们是欢迎的。我们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了《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法》。当然,这个法律通过以后,据国际反映,认为还不充分。这方面我们还缺乏经验,以后还要逐步充实起来。我们希望外国朋友不要等我们法律完备以后再同我们合作。在合作中,逐步使我们的《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法》完备起来。

    5月5日,邓小平会见几内亚总统杜尔。邓小平在会见时说:社会主义是一个很好的名词,但是如果搞不好,不能正确理解,不能采取正确的政策,那就体现不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根据我们自己的经验,讲社会主义,首先就要使生产力发展,这是主要的。只有这样,才能表明社会主义的优越性。社会主义经济政策对不对,归根到底要看生产力是否发展,人民收入是否增加。这是压倒一切的标准。空讲社会主义不行,人民不相信。

    5月8日、22日,中共中央书记处听取并讨论教育部党组关于《教育工作汇报提纲》和教育部部长蒋南翔的说明。在讨论中,中央领导同志指出:现在的教育状况很不适应四个现代化的要求。全党、全国人民都要重视,力争在80年代使我国的教育事业有一个很大的发展。教育要从中国的实际出发:第一,中国不提高教育水平,“四化”搞不成。第二,中国有10亿人口,经济不发达、不平衡,齐头并进提高教育水平不可能。在一定时期内,要下决心承认不平衡,要把重点抓好,把先进地区先搞上去。中等教育结构非改不可。高等教育结构也有改革的问题。教育制度的改革,要跟劳动制度、干部制度的改革紧密结合起来。要进一步落实知识分子政策,改善教师待遇,改革教育的领导管理体制。

    5月16日,中共中央和国务院批准《广东、福建两省会议纪要》,决定在广东省的深圳市、珠海市、汕头市和福建省的厦门市。各划出一定范围的区域,试办经济特区。《纪要》认为, 中央决定对广东、福建两省在对外经济活动中实行特殊政策和灵活措施,是改革经济体制的一种试验。其特点:一是财政和外汇收入实行定额包干;二是物资、商业在国家计划指导下适当利用市场的调节;三是在计划、物价、劳动工资、企业管理和对外经济活动等方面,扩大地方权限;四是试办经济特区,积极吸收侨资、外资,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试办经济特区,必须采取既积极、又慎重的方针,逐步实施。经济特区的管理,在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和不损害主权的条件下,可以采取与内地不同的体制和政策。特区主要是实行市场调节。中央批示指出:一年来的实践证明,中央决定广东、福建两省在对外经济活动中实行特殊政策和灵活措施是正确的,成绩是显著的。8月26日,第五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五次会议决定:批准国务院提出的在广东省深圳、珠海、汕头和福建省厦门设置经济特区,并批准《广东省经济特区条例》。

    5月18日至21日,我国向太平洋海域发射运载火箭获得圆满成功。

    5月20日,邓小平同胡乔木、姚依林、邓力群谈编制长期规划问题。在谈到生产资料应同生活资料一样,实行计划指导下的市场调节,从根本上改变物资管理办法时,邓小平指出:这是一个彻底的革命,势在必行。方向是彻底改革,工作要分步走。

    同日,中共中央发出《关于为罗瑞卿同志平反的通知》,决定撤销1966年5月16日《中央批转中央工作小组关于罗瑞卿同志错误问题的报告》,指出因罗瑞卿问题受株连的同志,也应予以平反。

    5月27日至6月1日,国务院总理华国锋对日本进行正式访问。这是中国政府总理第一次访问日本。

    5月31日,邓小平同中央负责工作人员谈农村政策问题时,肯定了安徽省肥西县和风阳县的包产到户做法。他说:农村政策放宽以后,一些适宜搞包产到户的地方搞了包产到户,效果很好,变化很快。有的同志担心,这样搞会不会影响集体经济。我看这种担心是不必要的。关键是发展生产力。现在农村工作中的主要问题还是思想不够解放。除表现在集体化的组织形式这方面外,还有因地制宜发展生产的问题。所谓因地制宜,就是说那里适宜发展什么就发展什么,不适宜发展就不要去硬搞。邓小平还向中央负责工作人员谈了处理同兄弟党关系的原则。他说:一个党评论外国兄弟党的是非,往往根据的是已有的公式或者某些定型的方案,事实证明这是行不通的。各国的情况千差万别。各国党的国内方针、路线是对还是错,应该由本国党和本国人民去判断。各国的事情,一定要尊重各国的党、各国的人民,由他们自己去寻找道路,去探索,去解决问题,不能由别的党充当老子党,去发号施令。这应该成为一条重要的原则。

    5月下旬,在中共四川省委的支持下,中共广汉县委在向阳公社进行人民公社体制改革试点,撤销向阳人民公社,恢复建立向阳乡党委、向阳乡人民政府。

    6月11日,中共中央批转中央统战部《关于爱国人士中的右派复查问题的请示报告》。《报告》说:1957年反有斗争,全国共划了右派分子49万余人,以后又陆续划了几批,共计55万余人。1959年到1964年,先后五批摘掉30余万人的右派分子帽子。

    1978年根据中央指示,全部摘掉了右派分子帽子。《报告》还就27名上层爱国人士的右派复查、“章罗同盟”的复查等问题提出请示报告,拟对章伯均、罗隆基等5人维持原案,其余予以改正,并认为在组织上不存在“章罗同盟”。中央在批转这一报告的通知中指出:粉碎“四人帮”后,中央决定给尚未摘掉帽子的右派分子全部摘掉帽子,并按照实事求是、有错必纠的原则,对被划为右派的人进行复查,把错划的改正过来,这是严肃处理历史遗留问题的一项重大政治措施。对右派问题的复查结果表明,1957年确有一股反党反社会主义思潮,确有极少数资产阶级右派分子向党和社会主义制度猖狂进攻,对这种思潮进行了批判,对这种进攻进行反击是完全必要的。但反右派斗争确实扩大化了,打击面宽了,打击的分量也太重,大批的人处理得不适当。为了消除反右派斗争扩大化造成的严重后果,进行复查和改正工作,是完全必要的。反右派斗争的主要教训在于对当时的阶级斗争形势估计得过于严重,把大量的人民内部矛盾当作了敌我矛盾,以致造成扩大化的错误。肯定反右派斗争的必要性,同时指出扩大化的错误,并坚决加以改正,目的是为着团结一致向前看,同心同德搞“四化”。

    6月19日,邓小平会见西萨摩亚总理图普奥拉时说:80年代是我们进行建设的关键年代,也是国际形势十分动荡的年代。我们搞建设需要一个和平的国际环境。我们要在维护世界和平以及其他国际事务中尽我们的义务。在维护世界和平的事业中,需要大家合作,不论国家大小,都有自己的责任,都能做出自己的贡献。

    同日,中共中央发出《关于处理文化大革命中一些干部在报刊和文件上被点名批判问题的通知》。《通知》说:对“文化大革命”中在中央、地方以及军队的报刊、文件上被错误点名批判的同志,宣布一律予以平反。对这些同志历史功过是非的评价,均以中央或相应一级党委最后作出的复查结论、平反决定为准。

    6月22日,中共中央、国务院批转国家建委党组《全国基本建设工作会议汇报提纲》,指出:基本建设战线过长,浪费大,效果不好,已经成为国民经济中的一个突出问题。在这个问题上,全党必须认识一致,如果犹豫不决,拖延时日,势必妨碍国民经济的发展。

1   2    3    4   
上一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