述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历久弥坚 生机盎然
中央政府门户网站 www.gov.cn 2014-06-29 07:14 来源: 新华社
【字体: 打印本页

    新华社北京6月28日电(记者白洁 刘华 侯丽军)今年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发表60周年。28日,作为五项原则首倡国的中国、印度、缅甸三国领导人齐聚北京,隆重纪念。经过一个甲子的实践和考验,五项原则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已成为国际关系的基本准则和指导原则,并将继续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进程中做出更大贡献。

    “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诞生于上世纪50年代民族独立运动高涨时期。原则借鉴并发展了《联合国宪章》的宗旨和原则,因应广大发展中国家反帝、反殖、反霸的时代要求,反映了发展中国家追求独立、自主、自强、发展的普遍诉求,为不同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国家之间避免冲突、和平共处提供了思想基础和行为规范。五项原则体现着东方智慧,是中印缅三国为国际法治提供的重要公共产品,也是三国老一辈领导人留给国际社会的一笔宝贵政治遗产。

    60年来,历经国际风云变幻的考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一个开放包容的国际法原则,集中体现了主权、正义、民主、法治的价值观。新形势下,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精神历久弥新,意义历久弥深,作用历久弥坚,弘扬和发展五项原则对推动建设新型国际关系具有重要意义。

    尊重主权是五项原则的精髓。坚持主权原则就是要相互尊重彼此主权、安全和核心利益,尊重一国维护国家统一和领土完整的固有权利,相互尊重各自的社会制度、意识形态和发展道路。各国事务应由各国人民自己来决定并管理。事实证明,某些国家通过战争手段强力征服另一个国家,或者打着各种“高尚”的幌子高调介入他国事务,无法达到预设目的。这种干涉不仅破坏了既有社会力量组合,也形成了新的动荡,给地区乃至整个世界留下严重的“负资产”。

    公平正义是各国共同追求的目标。国家不分大小、强弱、贫富,都是国际社会的平等成员,任何国家不能以大欺小,也不可以强凌弱。坚持正义就是要根据事情本身的是非曲直处理国际事务,坚持用同一个标准做出客观评判,绝不能出于拉拢或打压的目的,选边站队拉偏架。

    推动建设新型国际关系,需要推动实现国际关系的民主化。俗话说,同在一个锅里吃饭,哪有马勺不碰锅沿。70亿人生活在同一个星球上,彼此之间难免会有这样或那样的矛盾,而有些国家之间现存的争端正是当年殖民主义者留下的。历史已经并将继续证明,垄断和强权无法从根本上解决国与国之间的分歧,只有坚持以“同意”、“自愿”为基础的国际法精神,致力于通过谈判协商解决,避免采取单方面行动,才能和平解决国际争端。世界的命运必须由各国人民共同掌握,世界上的事情应该由各国政府和人民共同商量来办。

    推动建设新型国际关系,离不开各国权利、义务、责任相统一的国际法治精神。中国有句古言,“法者,天下之准绳也。”说的是,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不能对己一套,对人一套。国际社会中同样需要法治精神,不能在对自己有利的时候就倡导规则,对己不利时就抛弃规则,更不能为了一己之私歪曲国际法,甚至以“法治”之名行侵害他国正当权益、破坏和平稳定之实。一些国家连最基本的“禁止反言”等国际法原则都不遵守却声称要将中国告上国际法庭,这种做法无异于对国际法原则的挑衅与嘲弄,终将失信于国际社会。

    中国不仅是五项原则的奠基者,更是五项原则的忠实维护者和坚定实践者。作为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的基石,五项原则明确写入了中国宪法,在中国与160多个国家的建交公报或双边条约中也有体现。从“和平共处”,到“和平发展”,到“和谐世界”,再到“亲、诚、惠、容”的周边外交理念,以及合作共赢的“命运共同体”,中国外交一脉相承,与时俱进,不断赋予五项原则新的内涵。

    纪念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发表60周年,对于中国有着重大现实意义。近来,国际上总能听到指责中国外交“越来越强硬”的声音。今天,我们的纪念就是要向外界表明,五项原则作为中国外交政策基石,不为一时一事所左右。中国将坚定不移沿着和平发展道路走下去,任何力量都不能动摇中国和平发展的信念。

    当今世界有200多个国家和地区,2500多个民族,5000多种语言。如此丰富多元的世界,需要秩序和规则。随着时间流逝,一些原则要改变,一些要调整,而有一些则值得牢牢把握。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正是需要国际社会共同牢牢把握的原则。

责任编辑: 郭永国
 
版权所有:中国政府网 |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联系我们
京ICP备05070218号 中文域名:中国政府网.政务

中国政府网
微博、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