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让科技创新发挥更大的“核聚变”效应
中央政府门户网站 www.gov.cn 2015-12-19 09:28 来源: 辽宁日报
【字体: 打印本页

辽宁省委十一届十二次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辽宁省委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提出,要把创新驱动作为推进振兴发展的引领动力,让创新在全省蔚然成风。站在“十二五”和“十三五”的交汇点,谋划未来,辽宁要实现新一轮全面振兴,必须以科技创新为引领,提升科技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引领作用。

如何让科技创新发挥更大的“核聚变”效应,走对走实走好辽宁科技创新之路,辽宁省已经开始谋篇布局。

全面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打造新体制

破除制度藩篱,打通科研院所、高校、企业和军地之间创新资源相互融合、协同的通道,关键在改革。

“‘十三五’期间,辽宁省科技体制改革将在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取得决定性成果,探索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创新模式,破解创新体系‘孤岛现象’,解决创新要素‘碎片化’分散问题。”辽宁省科技厅厅长刘晓东说。

去年,各项改革措施已开始实施。在管理体制上,完善科技引领、支撑、引导三个计划层次,建立与国家紧密衔接的五大科技计划类别,完善公开统一的科技管理平台,对科技计划的指南方向征集、指南发布、项目申报等进行全过程管理。

在财政资金投入模式上,共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辽宁联合基金,着力解决产业共性技术中的基础科学问题; 开展省自然科学基金联合基金试点,吸引全社会加大基础研究投入;省市联动共同支持科技成果转移转化;通过科技金融、财政资金后补助、创新券等模式,放大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率。

在高新区体制机制上,积极创建沈大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推动沈阳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建设,在行政管理体制、国有企业改革、科技体制改革等全面深化改革方面提供示范。

着力推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建立新机制

“辽宁省的科技工作需要抓重大、抓关键,也需要抓基础、抓全面。这个‘全面’就是要在省、市、县三级形成科技成果转化的氛围和态势。”刘晓东表示。

为加快推进科技成果和先进技术转化转移,省政府目前已下发《关于进一步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和技术转移的意见》和《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和技术转移“提质增效”行动方案》、《进一步促进高等院校科技成果转化的工作方案》。这三个文件围绕引导成果吸纳、鼓励成果产出、提升社会服务、强化政府引导四个核心环节,提出了授予高校、院所的研发团队职务科技成果的使用权、经营权和处置权;建立和完善有利于科技成果转化的科技人员绩效评价体系等16条具体意见,含金量高,操作性强。

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提质增效”行动已启动实施。重点突出“一核,两转、三全、四提升、五协同”,即立足于科技优势转化成经济优势这个核心; 抓好科技成果在辽转化和先进适用技术在辽转移两项工作;把握好全产业链布局、全要素优化整合、省市县(区)全区域全覆盖;实现科技成果供给能力、企业吸纳能力、社会服务能力和政府引导能力的四个提升;构建企业、高校、院所、科技服务机构和政府间五方协同互动局面。到2020年,推进5000项先进适用科技成果在省内转化,全省技术合同成交额达800亿元以上。

辽宁省还将支持和引导高校在辽宁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发展中发挥更大的作用,创新高校科技成果转化体制机制,打造若干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平台,逐步构建以市场机制配置资源、政府引导、产学研深度结合的高校科技成果转化体系。到2020年,高校科技成果省内转化率要提高到90%以上。

加快建设新型产业技术创新体系,实现新布局

辽宁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科技资源布局,难以对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和新兴产业快速发展提供有效供给。“十三五”期间,辽宁省将围绕产业发展的需求部署创新链,加快产业技术创新体系建设,疏通科技与经济结合的“大通道”和“微循环”。

辽宁省将紧紧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按照“企业主体、市场机制、任务导向、政策服务”的原则,面向支柱产业和新兴产业发展重大技术需求,主动布局,打造一批从基础研究、技术开发、工程化研究到产业化的全链条、贯通式创新平台,实现支撑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和新兴产业发展的科技资源新布局。

目前已组建产业技术创新共性、专业和综合服务平台90个,初步完成了在传统优势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中的平台布局。到2020年,三类平台有望达到200个,开展200项关键共性技术攻关和重大产学研合作项目,建立起与辽宁产业发展相适应的、创新资源高效集成的产业技术创新体系。

提升自主创新能力促进转型升级,拉动新增长

振兴发展正处于滚石上山、爬坡过坎关键阶段的辽宁,根本出路在于创新,只有提升自主创新能力,依靠创新驱动发展,增强传统产业优势,加快形成新兴产业竞争力,才能走出困境、赢得先机。

“十三五”期间,辽宁省将大力培育高端装备制造、新一代信息技术、新材料、生物医药、节能环保、海洋科技等产业创新链,全面引领产业结构转型升级。

按照“中国制造2025”总体部署,辽宁省将组建辽宁制造业创新中心,重点发展“装备制造+互联网”和“互联网+传统产业”,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高端装备制造业研发与产业化基地。

“积极创建沈大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打造‘沈大高新技术产业带’,培育壮大一批新的经济增长点”,刘晓东介绍,力争到2020年,把沈大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成为带动辽宁乃至东北地区创新发展、转型升级的重要引擎。

“十三五”期间,辽宁省自主创新能力将大幅提升,开发100个“中国第一”的技术和产品;新兴产业成为新增长点,战略性新兴产业主营业务收入占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主营业务收入比重达到20%以上。

建设众创空间培育创新型人才,营造新环境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是推动发展的强大动力。

优化创新创业生态环境,加快构建众创空间等高效载体和平台。辽宁省将支持行业领军企业、创业投资机构等社会力量,构建一批产业创新最活跃、高端创业资源最丰富、孵化服务功能最完善的众创空间。

到2020年,全省众创空间力争超过200家。

加速推进科技与金融深度融合,通过发放创新券,建立风险补偿资金池等形式,支持中小微企业发展,形成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新热潮。

支持和培育科技服务中介组织,并向专业化、社会化和市场化方向发展。到2020年有望培育100家科技服务骨干企业和机构。

创新驱动,实质上是人才的驱动。

辽宁省将继续积极营造有利于创新创业的政策环境和制度环境。

辽宁省将完善人才激励机制,在人才培养、流动、使用、评价等环节上创新制度,营造有利于科技人才发展的制度环境;加大人才引进力度,多种方式引进海外高层次科技人才和研发团队;依托各类科技计划、重大专项和平台建设,推动一批科研骨干在科研实践中锻炼成长。

责任编辑: 方圆震
 
版权所有:中国政府网 |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联系我们
京ICP备05070218号 中文域名:中国政府网.政务

中国政府网
微博、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