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新闻发布>> 其他
 
 
卫生部召开食品卫生法宣传周暨颁布十周年发布会
中国政府门户网站 www.gov.cn   2005年11月01日   来源:卫生部网站

 

    今后一段时期,卫生部门将主要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大力推进《食品安全行动计划》的实施。通过全面实施《食品安全行动计划》,将加快完善食品卫生法规标准,扩展食品污染物和食源性疾病监测系统,建立食品生产经营企业自身管理的食品安全模式,加强卫生监督体制和技术支撑体系建设,从而实现控制食品污染,减少食源性疾病,保障消费者健康,促进经济发展的总体目标。进一步督促各地建立《食品安全行动计划》工作领导小组和办公室,确定专人负责,结合本地实际情况,制定本地区贯彻实施《食品安全行动计划》的具体工作方案,将《食品安全行动计划》纳入日常食品卫生监督管理工作中,认真组织实施。加强《食品安全行动计划》的宣传工作,不断将阶段性的工作进展情况向社会公众展示,树立《食品安全行动计划》的品牌形象,让人民群众能够自觉理解、接受和参与到计划中来。积极主动向政府和有关部门汇报工作开展情况,争取财政、计划等部门的经费支持,为顺利实施此项计划创造条件。通过有步骤、分阶段的扎实工作,确保提高食品卫生整体水平,促进食品安全。

    (二)加强餐饮业、食堂等食品消费环节的卫生监管工作。积极贯彻实施《餐饮业和集体用餐配送单位卫生规范》,加大对餐饮业、食堂卫生许可的审查力度,从经营场所、工具设备、食品采购、运输、加工、储存、出售、从业人员等各方面建立严格准入制度,提高门槛,把好入口关。加强对餐饮业、食堂从业人员健康管理的监督检查,积极开展卫生基础知识、操作要领、食品污染控制、法律法规及卫生标准等方面的培训和指导,逐步实现变被动管理为主动自觉管理。进一步完善餐饮业、食堂等消费环节的重大食品卫生和食源性疾病事件调查的报告和处理机制,根据《食物中毒事故处理应急预案》的要求,落实具体工作措施,确保报告及时、反应迅速、处理得当,我部正在会同教育部制定《学校食物中毒行政责任追究暂行规定》,加强食物中毒责任终究。我部配合教育、建设部门逐步摸索新的工作思路,进一步做好学校食堂、建筑工地食堂食品卫生管理工作。同时,科学引导、合理规范,充分发挥餐饮业、食堂等消费领域行业组织及中介机构的作用。

    (三)规范卫生许可工作。食品卫生许可是《食品卫生法》规定的一项重要食品卫生管理措施。加强对食品生产经营的卫生许可管理,关系到规范食品市场经济秩序的全局工作,更直接关系到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我部正在制定《食品卫生许可证管理办法》,明确卫生许可权限,规范卫生许可行为,强化事后监管,落实责任追究制度,指导各地做好食品卫生许可工作。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将根据本地食品卫生许可证发放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进一步完善卫生许可证发放管理方式和程序。根据《决定》提出的食品企业法人作为食品安全第一责任人的原则,将企业负责人和从业人员的法律、食品卫生知识培训和教育与卫生许可证的发放直接挂钩,把许可工作与许可后监管工作有机结合。对于新资源食品、食品添加剂、食品包装材料和食品容器等产品的许可要严格建立在危险性技术评价基础上,开展食品的危险性评价研究及食品中有害因素对健康的影响、评价的方法和控制技术的研究,完善危险性评估的方法和技术,同时进一步修订《新资源食品卫生管理办法》。

    (四)开展食品专项整治,推进食品卫生监督量化分级管理制度的实施。在前两年实施食品放心工程和食品专项整治工作的基础上,结合监督检查工作中发现的突出问题和薄弱环节,我部将以农村和城乡结合部为重点,进一步抓好食品生产加工卫生许可证的发放及相关监管、经营和餐饮消费环节的食品卫生监管工作,明确职责和工作目标,落实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和监督人员的监管责任。在餐饮业和学校食堂以控制食物中毒为重点,降低学校食物中毒风险,广泛开展宣传教育,倡导良好的卫生习惯,建立学校食物中毒责任追究制度。对婴幼儿食品、保健食品和食品添加剂等重点食品开展专项整治,尤其是对农村和城乡结合部的生产经营单位进行全面监督检查,落实食品卫生许可证的发放和监督责任,积极探索长效管理机制,适时将好的管理经验和措施纳入相应的管理法规和技术标准中。

    (五)做好食品污染物和食源性疾病监测网络、检验检测体系建设工作,开展危险性评估。完善食品卫生和食源性疾病监测工作,开展危险性评估,在全国建立食源性疾病预警系统,并采取针对性措施,消除由于食品中的有害因素所造成的危害,以更有效的预防和控制食源性疾病的暴发,提高我国食源性疾病的预警和控制能力。继续开展食品中化学、生物污染物、食源性疾病监测与评价,扩大监测点,扩展监测项目,建立健全网络数据库,加强实验室能力建设,开展食品中病原危害的危险性评估,提高对生物性食源性疾病病原的溯源能力。继续完善食品检验检测体系建设和食品卫生标准体系,为卫生执法监督和行政工作提供更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1 2 3 4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