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务院常务会为审批依赖症开药方
中央政府门户网站 www.gov.cn 2014-11-06 10:32 来源: 中国青年报
【字体: 打印本页

    “能给市场做的要尽量还给市场。”11月5日的国务院常务会上,总理李克强再次为简政放权改革定调。

    这不是总理李克强第一次为简政放权改革破题。自从本届政府成立,李克强就将简政放权作为改革的抓手。统计显示,简政放权改革推行一年多来,先后有632项行政审批事项被取消和下放。

    促使总理李克强再次为简政放权发声的,是今年以来多次进行的基层调研。“企业家跟我抱怨:明明是企业自己的资金,好像政府比我们还心疼!”李克强说。

    这样的 “市场声音”还有很多。一位粮食流通企业负责人,拿到了营业执照,却还需要办理粮食流通的许可证;一位创业者创办物业公司,很快拿到了营业执照,但许可证却迟迟办不下来,无法经营。

    对市场来说,632项行政审批事项被取消和下放,依然没有根治政府“审批依赖症”。

    11月5日的国务院常务会决定要根治“审批依赖症”这个市场大障碍,放开企业手脚。五个“一律”成为对症猛药:

    对属于企业经营自主权的事项,一律不再作为前置条件;

    对法律法规未明确规定为前置条件的,一律不再进行前置审批;

    对法律法规有明确规定的前置条件,除确有必要保留的外,通过修法一律取消;

    核准机关能通过征求部门意见解决的,一律不再进行前置审批;

    除特殊需要并有法律法规依据的外,一律不得设定强制性中介服务和指定中介机构。

    这意味着,绝大部分的前置行政审批到了寿终正寝的时候。

    毫无疑问,过多的行政审批已经是困扰中国经济发展的一大问题。在这个问题上,政府的本意也许是好的,希望通过一定的手段来促进经济的良性发展。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行政审批往往意味着对市场的过多干预和权力寻租,结果非但没能促进经济的更好发展,反倒成了经济发展的绊脚石。

    多年的计划经济思维使得一些政府部门官员形成了“管”市场的强烈意识,没有弄清楚政府与市场的边界,更没有真正理解服务型政府的含义。

    市场的反应是灵敏的。太多的行政审批存在,企业的活力就难以爆发,而当一些行政审批束缚被解除,市场活力迅速释放。今年3月以来,“先照后证”措施开始实施,立即带来新登记注册企业的井喷。统计显示,今年前9月,全国新登记注册企业264.8万户,同比增长52.44%。

    可以说,这是一次政府部门向自己开刀的改革,这意味着政府部门要重新审视自己在市场经济中的角色定位:管住自己的手,放开企业的手。

    “各部门都要认真地自我核查,对没有法律依据的审批事项一律清理,努力做到前置审批‘法无授权不可为’。”国务院常务会上,李克强这样下决心。

    简政放权、减少行政审批是为经济发展扫清障碍,但犹如硬币的两面,审批的减少并不意味着监管的放松,相反,市场经济要求政府强化监管,为企业保驾护航。

    11月3日,在李克强主持召开的经济形势专家和企业负责人座谈会上,京东集团首席执行官刘强东就讲述了自己经营企业多年来感受的变化:过去“晚上睡不着是害怕工商税务”,现在“晚上睡不着是盼望工商税务”。

    过去的怕是怕太多的行政审批,现在的盼则是盼望市场监管的加强。无独有偶,几家互联网企业都在呼吁政府加强监管,打击假冒伪劣。

    在11月5日的国务院常务会上,国家安监总局的负责人也提到同样的问题,一些中介机构给企业出具假报告、假认证,让不具备资质的企业也获得参与项目的机会,造成了安全隐患。建议对这样的中介机构要依法查处,对造成事故的要“从严惩处”。

    多年来,在强化审批的惯性思维下,监管往往被弱化,政府部门觉得,审批过的企业、项目怎么会出问题?但市场并不安分,一些企业在面对审批时极尽所能美化自己,审批过了则能省则省,甚至干脆违规生产经营。近年来食品药品领域的不良事件就在不断地为市场监管敲响警钟。

    “市场需要监管,也渴望监管。监管部门必须履行好应尽的职责。”李克强强调。

    一方面,简政放权改革在纵深推进,另一方面政府监管在不断加强。这带来的是政府工作方式的改变,要从事前审批转向事中事后监管。对政府来说,这是颇为不容易的改变,而对整个中国经济来说,这将带来更强的市场活力和更完善的市场环境。(记者 李松涛)

责任编辑: 郭晓婷
 

版权所有:中国政府网 |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联系我们
京ICP备05070218号 中文域名:中国政府网.政务

中国政府网
微博、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