决胜2016,中国经济体的“武林绝招”
中央政府门户网站 www.gov.cn 2015-12-30 15:10 来源: 人民网
【字体: 打印本页

2015岁末,回顾过去一年,国际经济形势错综复杂,深度融合交织。各国经济体,难言独善其身,都存在着不得不面对的挑战。美国经济虽稳步复苏,但要应对国际市场大幅波动影响以及各种外部危机;以日本和欧洲为代表的发达经济体则要直面外需不足、巨额债务风险及结构性改革不足等种种难题;印度、南非、巴西等发展中国家经济体则共同面临着经济增速下滑、基础设施薄弱、电力短缺等制约因素;俄罗斯经济增长高度依赖能源出口,在外部冲击下未来经济负增长的局面或难以改变;而中国亦存在着经济增速放缓、新旧动能转换以及人口红利消退、环境资源约束等带来的压力。

机遇与挑战并存。展望未来,应该说,2016年谁能独具慧眼找到适合本国经济增长的路径,谁就能在全球经济持续乏力的背景下率先突围。

中央布局2016中国经济“大棋局”

作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中国正面临着发展的拐点,尤其是,2016年作为“十三五”开局之年,承担着能否为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目标打好第一枪的重任。未来,中国能否做好经济工作十分关键。

刚刚结束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发表重要讲话,为2016年中国经济提前布局,将经济工作的落脚点放在了“推进结构性改革”上。即在政策安排上加大结构改革力度,矫正要素配置扭曲,扩大有效供给,提高供给结构适应性和灵活性,提高全要素生产率。

在二十国领导人第十次峰会上,习近平总书记也讲到:“中国有信心、有能力保持经济中高速增长,继续为各国发展创造机遇……我们的信心,来自于全面深化改革、建立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的决心和行动;我们的信心,来自于中国经济强劲内生动力和中国政府坚强有力的政策引导。”从上述句话中,不难发现,中国政府有能力通过深化改革,建立起适应全球市场竞争的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有自信通过强大的政策引导激发中国经济体的内生动力,保持中高速增长,为世界各国发展创造机遇。

回望2015,总理如何发展中国经济?

改革攻坚,真抓实干。李克强总理曾经说过“中国经济是干出来的”。

2015年,中国经济顶住危机四伏的外部危机,实现了平稳增长。而在这一年,也是总理及中央政府繁忙的一年:通过国际产能合作以及兼并重组等方式,加大化解过剩产能力度,主动促进市场出清;通过积极推进“互联网+”和“中国制造2025”战略,加快推动工业化、信息化深度融合,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通过扎实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简政放权”营造良好营商环境,积极发展众创、众包、众扶、众筹等支撑平台,促进高质量、多样化产品和服务不断涌现,以机器人、新能源汽车、智能电子产品为代表的新产品成倍增长,互联网信息及文化等现代服务业发展势头强劲,结构优化升级势头良好。

李克强总理表示,2016年以及之后的更长时期,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等结构性改革和更高水平对外开放、各方共赢的国际合作都将是未来经济工作的重点。这是中国对实现可持续和高质量增长的答案。

看中国经济的发展逻辑与“独门绝招”

当前的普遍共识是,中国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但机遇期的和条件已经发生了变化。中国该怎样在新内涵、新条件下,寻找到合适的发展逻辑与路径?

从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所透露的信息来看,中国经济的发展逻辑就是: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这是中国政府通过综合分析世界经济长周期和中国发展阶段性特征而作出的重大判断。当前,中国正逐渐度过认识和适应阶段,而2016年以及未来一段时期内,中国面临的任务是要努力引领新常态。

如何引领?即推动经济发展,更加注重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稳定经济增长,更加注重引导市场行为和心里预期;调整产业结构,更加注重加减乘除并举;推进新型城镇化,更加注重以人为中心;扩大对外开放,更加注重推进高水平双向开放……因而中国经济的新常态,并不是简单表现为经济增速放缓进入中高速发展时期,还表现为结构调整更加优化,经济增长质量更高,产业结构不断迈向中高端。

理解了新常态的内涵与要求,要更快更好的实现引领新常态,中国经济的独门绝招就是“推进供给侧改革”。从11月上旬中央财经领导小组会议首次提出“供给侧结构改革”至今,中央层面已经多次强调“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此次中央经济工作会也再次强调了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性与必要性。

专家观点认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主旨是畅通资金、人力、技术、土地等要素的流动,实现资源优化配置、生产效率的提升。全面改革和理性的供给管理,是我国跑赢危机因素的积累,破解中长期经济增长和结构调整瓶颈的有效途径。

目前,相关供给侧改革措施已经开始落地,国务院常务会议出台了加快消费升级的政策,并再次部署加快企业技术升级改造,推进农业一二三产融合,国企改革也在稳步推进。未来,中国经济的“独门绝招”能否在2016继续发挥效力,值得期待。(白晓生)

责任编辑: 张兴华
 
版权所有:中国政府网 |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联系我们
京ICP备05070218号 中文域名:中国政府网.政务

中国政府网
微博、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