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从1月12日召开的海南省审计工作会议上了解到,今年审计工作将围绕七个领域进行。
会议提出,2006年海南省审计业务要紧扣“和谐海南”的中心进行,具体从社会主义新农村、生态省、节约型社会、城镇化、经济增长方式转变、财政改革、国企改革等七个方面来重点安排。
具体而言,一是围绕完善“转移支付、城乡互动和县城经济”三个机制,深化财政审计,促进转移支付机制的建立和完善,尤其是对长期以来没有进行过审计的党政部门进行审计,消灭审计“盲点”。
二是围绕城镇化建设,强力推进投资审计,今年全省将统一组织城乡公路网建设审计和审计调查项目26个,对本届政府投资已竣工或正在建设的重点项目进行跟踪审计,按照审计署统一部署,开展世行贷款还贷情况审计调查。
三是围绕社会主义新农村和生态省建设,积极开展“三农”及环保审计。全省将统一组织退耕还林工程资金审计和审计调查,实施全省土地开发整理项目资金审计调查。
四是围绕国企改革,结合经济责任审计,加大企业审计力度,尤其是加大对准备退出或撤消企业的审计和审计调查,为国企改革服务,促进完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
五是继续开展涉及老百姓利益事项的审计调查,全省将统一组织医疗收费情况审计调查,关注老百姓“看病难”的问题。
六是在围绕“三权一廉”的建设中,即经济决策权、经济管理权、财经政策执行权和廉政建设,省审计系统多层次开展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2005年,全省共审计107个党政机关和事业单位116名领导干部,查出违规资金3.7亿元。目前为止,全省经济责任审计出现两个特点,一是地厅级党政领导干部的经济责任审计在全国率先实施,二是在任审计为主的格局已经开始形成。
七是围绕“建设节约型社会”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大胆探索效益审计,提高经济效益。
又讯 海南省审计工作会议透露,今年审计工作的重点是探索效益审计。会议提出,根据海南省实际,效益审计工作将分两步走,一是在所有项目中引入效益的理念,开展效益性审计,比如在投资审计中注重投资效益的分析,在经济责任审计中注意对决策和管理的有效性进行评价等。二是创造条件开展专项的效益或绩效审计,揭示管理和效益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从政策、法规的层面加强综合分析、有针对地提出审计建议。(记者 陈岚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