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2月26日,由科技部、国家质检总局、国家标准委等相关部门共同组织实施的“十五”“重要技术标准研究”重大科技专项顺利通过验收。科技部党组副书记、副部长李学勇同志出席了会议,国家质检总局蒲长城副局长、国家标准委刘平均主任分别代表专项组织部门参加了会议。参加会议的还有参与专项实施的部门代表,专项专家总体组的成员等。验收会议由科技部发展计划司杜占元司长主持,专项专家总体组组长房庆研究员汇报了专项总体执行情况。
为实现专项总体目标,专项组织部门联合信息产业部、卫生部、农业部、国家环保总局等有关部门以及地方政府,组织中国标准化研究院、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中国电子标准化研究所等300多个科研机构,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70多所高校;中国机械联合会、中国家用电器协会等50多个行业组织,华为技术有限公司、联想集团、海尔集团、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等400多家企业的4000多名科研人员联合攻关。经过三年多的努力,专项取得了重大成效,共研制国际标准31项、国家标准816项,研制并建立检测方法175项;形成研究报告538份,出版专著51部,发表论文1113篇,申请专利406项(其中授权312项);研制新产品72项,新技术/新工艺80项,开发新材料13项;建立了20多个各类标准化信息服务系统,以及近百个示范基地;采用多种方式培养了一大批不同层次的标准化人才。
专项首次全面研究了我国标准化发展的重大战略问题,制定了中国发展的标准战略目标和措施,提出新型国家技术标准体系建设和实施方案,科学规划了我国未来标准化的发展方向,积极推动了我国现行标准化体制的改革和完善。在高新技术领域大力引导自主创新,积极探索标准研制机制的创新以及运用技术标准维护国家利益的途径,确立了我国在相关产业技术领域发展的主动权,推动了我国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带动了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提高;在农业领域以技术标准为纽带、企业为龙头,带动农业生产向集约化、工厂化转变,推动传统农业向生态、高效农业转变,促进了农业增长方式转变和农业综合竞争能力的提升;在新能源、节能、环保以及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健康卫生等技术标准的研制工作方面,为建设和谐社会建设发挥了积极作用。
专项分别从国际标准和技术性贸易措施两个方面进行了重点攻关。在国际标准研制方面获得了突破性进展,初步改变了我国长期以来参与国际标准制定能力较弱的被动局面,为我国实质参与国际标准化活动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初步建立了我国TBT预警系统的工作基础,健全了技术性贸易措施体系。
专项成果对我国标准化事业有着深远的影响作用,已成为实施“人才、专利和技术标准”所取得三大战略的重大举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