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工作动态>> 地方政务
 
河北省2005年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收入逾240亿元
中央政府门户网站 www.gov.cn   2006年07月15日   来源:河北日报

    从河北省发改委、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厅获悉,2005年,全省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185万人次,省内外劳务输出达到440.6万人次,收入逾240亿元。

    河北省是农业大省,农业人口约5400万,农村劳动力约2700万,其中农村富余劳动力尚有约700万人。近几年来,省委、省政府把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作为解决“三农”问题、促进农民增收的重要举措,并将其列入“十项民心工程”,进一步加大了工作力度,不断完善政策,强化服务,转移就业和服务体系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

    坚持政府推动,加强就业服务体系建设。从2003年开始,河北省政府将加强劳动力市场建设、完善就业服务体系建设作为重点工作内容,定期调度督导,省财政划拨6000万元支持劳动力市场信息建设。在全面清理、取消对进城务工人员歧视性政策和不合理收费的基础上,省政府及有关部门相继出台了20多个文件,在完善农民工就业服务、市场建设、转移培训和社会保险等方面制定了相关政策,初步形成了城乡统一的就业服务政策和工作体系。继2003年省政府与北京市签订政府间劳务协议以来,沧州、衡水等5个市先后在北京、天津、上海、青岛等地多次召开劳务洽谈会,签订劳务协议,促进了跨省区劳务输出工作的开展。同时,大力推行劳务派遣,目前,全省已建立各类劳务派遣机构190多家,实现了劳务输出的产业化运作、规模化经营和一体化服务,形成了一批劳务品牌。

    坚持常抓不懈,加强组织体系建设。到2005年底,河北共有农村劳动力培训基地718家,阳光工程训练中心231个,各类职介机构2265个,从业人员6440人。为适应长期艰巨的转移就业任务要求,省政府决定统一整合分散设立的就业服务机构,全省共整合市、县就业服务局185个,11个设区市、172个县(市、区)的204个街道办事处和1503个工作较重的乡镇,建立了劳动保障所(站),筹建了输出人员信息库,大部分行政村有1至2名信息员,初步形成了市、县、乡、村四级就业服务组织网络。

    如今,河北省已初步建立了城乡统一的就业制度,城乡劳动力求职、就业统一使用《就业失业登记证》,清理了农民流动就业的不合理收费,取消了专为农村劳动力进城务工就业设置的登记、审批手续。同时,大力实施"阳光工程"。几年来,国家安排3200万元、地方配套8700万元专项资金,用于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共培训农民工355万,提高了农村劳动力就业能力。目前,与河北省各市县建立劳务协作关系的有25个省、市,建立起相对稳定用工关系的单位达6000多家。(记者 吴艳荣)

 
 
 相关链接
· 江苏省总结“十五”期间农村劳动力转移输出工作
· 上海将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实现富余劳动力就地转移
· 职业教育直接推动城乡劳动力的有序转移
· 福建省“阳光工程”助推农村劳动力转移
· 内蒙古开展2005年农村牧区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
· 云南省召开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现场工作会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