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中国气象局科技发展司组织,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灾害天气国家重点实验室实施管理的气象新技术推广项目预报员专项学术交流会,7月20日在北京科技会议中心举行开幕式。
中国气象局副局长许小峰、张文建,预测减灾负责人宋连春、科技发展司副司长巢清尘、气象科学研究院副院长王辉以及李泽椿、许健民、丁一汇院士;中科院大气物理研究所高守亭研究员、北京大学陶祖钰教授、北京应用气象研究所许焕斌研究员等专家和来自气科院灾害天气国家重点实验室的科研人员、全国气象部门业务第一线的预报员等共100多人出席了开幕式。
许小峰副局长在讲话中强调,对在气象新技术推广项目中设立预报员专项的重要意义和积极作用。他说要通过专项研究,从业务预报存在的问题中确立要研究解决的课题,通过研究形成成果再应用到业务中,真正实现科研与业务的有效结合,推动我国天气预报水平的提高和服务能力的提高。许小峰副局长还说,举办气象新技术推广项目预报员专项学术交流会就是对开展预报员专项工作的一种最好检验,最终起到一个研究与业务结合的平台作用。
宋连春认为气象新技术推广项目设立预报员专项是一项重要工作,要逐步形成一种科研与业务结合的机制,要对高影响天气的发展、转折性天气和关键性天气、灾害性天气开展研究,提高服务水平,对国民经济发展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开展研究,加强科研与业务的结合,提高预报准确率,预测减灾司将一如既往地支持和推动预报员专项工作。
巢清尘对开展预报员专项工作提出了两点希望:第一,希望灾害天气国家重点实验室按照科技部对实验室提出的建设目标、要求和流程,充分利用现有的资源、条件,充分发挥预报员专项的管理和指导作用,将科研成果和业务紧密结合,推动实验室的建设;第二,希望预报员要在气象部门开展的研究型业务中发挥作用,通过预报员专项这个平台,将业务工作的需求凝练出来,进入开放实验室和专家、科研人员共同开展研究,形成的成果再用到业务中。所有的工作归根结底要解决三个问题,即前瞻性问题、核心技术问题和要形成一个品牌,最后给国家一份满意的答卷。
开幕式结束后,学术交流会进入特邀报告和大会交流报告阶段。李泽椿、许健民和丁一汇院士,分别作了题为“从暴雨预报的失败思考我国暴雨预报的研究途径”、“我国主要雨带对应的对流层上部环流特征”、“东亚夏季风的爆发、传播及其与中尺度强对流活动的关系”学术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