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上海坚持公共性、公益性、公平性的原则,大力发展郊区农村卫生事业,不断完善郊区农村医疗卫生服务网络,有效提高农民医疗保障水平,努力为广大农民提供经济、便捷、有效的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服务。目前,全市农村合作医疗覆盖率达到100%,全市114所乡镇卫生院全部完成标准化建设,农民门诊就医70%在村卫生室。
上海市推出五条举措,加快发展郊区农村卫生事业:
—— 构筑郊区医疗卫生服务网络。2003-2005年,上海市对114所乡镇卫生院分期分批全面实施标准化建设,共投资6.5亿元,其中市财政补助0.65亿、区(县)财政投入1.08亿、乡镇财政投入3.72亿、乡镇卫生院自筹1.05亿,郊区农民的就医条件明显改善。完善郊区急救网络,缩短郊区医疗急救服务半径和反应时间,2005年市区两级财政共投入2100万元,在郊区新建了10个急救分站,目前上海市郊区共有急救分站35个,救护车辆137辆,医疗急救服务半径为20-30公里,平均反应时间21分钟。积极推进镇、村医疗机构一体化管理,由乡镇卫生院对村卫生室实行组织管理、机构设置、人员配备、财务管理及药品采购“五个统一”管理,提高村卫生室的管理和服务水平。
—— 巩固和完善农村合作医疗。按照自愿参加、民办公助、以收定支、互助共济、分级管理、因地制宜等原则,进一步健全完善合作医疗制度。到2005年底,上海市农村合作医疗覆盖率达到100%,应保尽保率已达到了98.6%。合作医疗的资金采取个人、集体(企业)、政府共同筹措的机制,2005年郊区合作医疗人均筹资已达306元,其中参保农民个人缴纳人均100.60元,集体(企业)扶持资金人均93.62元,市、区县、乡镇政府扶持资金人均112.27元,基金总额为6.2亿元。据统计资料显示,农民的门诊就医70%在村卫生室(20%在乡镇卫生院,10%在区县以上医院),而费用只占合作医疗总费用的32.3%。在合作医疗基金中,郊区各区县均建立了“大病统筹风险基金”,对医疗费用5000元以上的大病、重病患者进行统筹补偿。2005年,参保农民的大病风险基金补偿总额为0.98亿元,人均补偿为4147.11元,有力有效地提高了农民抵御大病风险的能力。
—— 坚持开展卫生支农和“三下乡”工作。建立城区优质医疗资源与郊区的对口支援制度,使市级大医院与郊区医疗卫生机构结对挂钩,实施对口支援。2005年,城市各大医院向郊区支援了价值178.4万元的药品和器械,援建村卫生室131个,培训郊区医务人员23934人次,委派医疗队437支,诊治郊区居民49348人次。组建了瑞金-闵行区中心医院、中山-青浦区中心医院、曙光-南汇光明中医医院和松江方塔中医医院等8个跨城乡的医疗集团(联合体),实现对上海郊区的全覆盖。郊区不少中心医院院长已由三级医院派人担任;市一医院与吴淞中心医院建立托管关系后,已陆续委派55名管理人员和医学专家到吴淞中心医院工作;仁济医院托管崇明县中心医院后,已接纳崇明县中心医院医生、护士和管理人员50余人次来院进修。
—— 不断提高郊区基层医务人员业务水平。上海市郊区现有在岗乡村医生4714名,其中3488名已完成了医学学历教育,取得执业助理医师或执业医师资格的占总数的74%,余下的1226名中,已有1020名经培训考试合格,取得“乡村医生”执业资格;对乡村医生开放成人大专学历教育并实行优惠政策。
—— 推进中医药服务进郊区进农村。嘉定、奉贤、南汇3个区已成为全国农村中医工作先进区;闵行区虹桥镇卫生院等13个郊区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被评为“上海市中医药服务郊区示范点”建设单位。龙华医院与嘉定区中医医院、奉贤区中医医院等组成医院集团,通过专家定期查房、门诊等形式,为郊区农民提供简、便、廉、验的中医医疗、康复、保健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