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达木盆地是我国西北地区的‘聚宝盆’,也是水资源稀缺地区。当今乃至今后一段时期内,这一地区经济社会进入高速起步发展阶段,其水资源的稀缺与矿产资源的富集将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矛盾,因此,必须高度重视,全面规划,合理配置,加强管理,在保证这一地区生态平衡的前提下,有序合理开发利用水资源,促进地区经济社会协调发展。”这是黄委柴达木盆地考察队的共识,而且大家一致认为,这一问题已经到了不容忽视的时刻,必须列入有关地区与部门的重要议事日程。
柴达木盆地是我国第二大盆地,主要区域位于青海省海西州。地形分布为周边高山隆起、戈壁荒漠倾斜、沼泽湖泊处于盆底。其水系由融雪与降水组成,从高山峡谷中冲出后,多数形成扇状或潜入地下,最后汇入尾闾湖泊。柴达木盆地有大小河流70余条,其中常年有水的40余条,重要的河流有28条,分别注入盆地中心的12个湖泊。盆地内已发现矿产达86种,主要有石油天然气、煤、盐、硼、钾、锂、镁、锶等。
为了全面深入了解这一地区的水资源状况和经济社会发展态势,加强水资源前期规划工作,按照中编办和水利部“三定方案”赋予黄委的职能,9月3~8日,黄委主任李国英率队考察了青海省海西州境内柴达木盆地的主要河流、水文站、河流尾闾湖泊、水库坝址,听取了有关地区关于工矿业布局和用水需求的汇报,现场查看了能源化工企业建设生产情况。
关于巴音河上游蓄集峡水库建设,考察队认为,要从青藏铁路、315国家公路干线、兰西拉光缆的防洪角度出发,保证国家重要交通、通信干线安全,同时,也要从维持河流健康生命的角度出发,保证尾闾可鲁克湖和托索湖生态系统不受侵害。
在中国最大的盐湖察尔汗盐湖集团,考察队认真听取了集团负责人对盐业生产的介绍,了解了盐业集团循环经济的结构状况。考察队十分关注这家年产百万吨钾肥企业的用水现状和前景,详细了解了其盐田水源和产品精选用水的情况。
那棱格勒是蒙语,意为“长长的河”。考察队一行从格尔木出发沿沙丘和戈壁西行240多公里对那棱格勒河进行了考察。这是柴达木盆地最大的一条河流,在其尾闾分布着储量十分丰富的盐、锂等矿产资源,目前已有企业在大规模开发。当了解到这一河流上还没有一座水文站时,李国英认为,在那棱格勒河尽快设置水文站是必要的,做好基础工作,对于需水巨量的盐湖产业和芒崖区即将上马的化工企业来说,如果水利部门连起码的水资源量都不清楚,就更无从谈起其有效管理了。
考察队一行还重点考察了六条河流之上的六个水文站,对于该河流的总体水文情势以及流域降雨量、年径流量、河流最大洪水、含沙量等进行了细致调查。考察队还深入若干灌区,查看了河流引水枢纽、渠道和农田灌溉等情况。
通过实地考察,考察队一行认为,加强这一地区的水资源规划,强化水资源管理工作,注重水资源的配置利用和保护已经刻不容缓。
参加考察的有黄委总工薛松贵,黄委办公室、总工办、规计局、水调局等有关部门的负责同志。青海省水利厅与青海省海西州有关负责人陪同考察。
9月9日,李国英一行沿大通河一线,详细考察了甘肃引大入秦工程,并对秦王川产业结构布局向甘肃省有关方面提出了建议。(陈维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