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政务要闻>> 地方政务
 
贵州省:加强民族工作 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快速发展
中央政府门户网站 www.gov.cn   2007年03月30日   来源:贵州日报

    农历大年三十,在贵阳工作的剑河县革东镇方家村的方忠军下班后仅两个多小时,就赶到家吃年饭了。他说:“自从三凯高速公路通车后,回一趟家比以前少花几个小时,真是方便得很!”去年10月底通车、横贯黔东南州的三凯高速公路的建成,是贵州省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一个例证。

    资料显示,目前贵州省民族地区生产总值达561.89亿元,地方财政收入31.67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723元,分别比2002年增长了68.3%、60.5%和30.5%。

    自省九次党代会以来,全省上下认真贯彻落实中央民族工作会议精神,紧紧围绕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这一主题,致力于发展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省委、省政府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民族工作,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意见》等重要文件,省人大常委会制定通过了贵州省实施民族区域自治法《若干规定》,省民委实行了由29家省直部门组成的兼职委员单位制度;先后召开和举办了第五次全省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全省民族工作会议、第三次全省民族文艺会演和第六届全省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黔东南和黔南两自治州建州50年州庆等重大活动,促进了民族地区政治、经济、文化等各项事业的快速发展。

    民族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基础设施建设是关键。省委、省政府扎实推进民族地区扶贫开发,着力抓好水利、交通、电力、通信等基础设施建设。近5年来,大力实施“渴望工程”和“饮水安全工程”,民族自治地方63%的村用上了自来水,新增有效灌溉面积2.59万公顷;99%和87%的村分别通了电和机动车,相继建成凯麻、关兴、三凯等高等级公路,镇胜、贵新公路新建和改建工程正在进行中;建成内昆、株六等铁路或铁路复线路段;铜仁、兴义、黎平机场顺利通航,荔波机场也即将竣工。民族地区三个产业之比由2002年的40.5:31.1:28.4转变为33. 2:31.5:35.3,初步实现了从“一、二、三”向“三、一、二”转变,产业结构不断优化,效益不断提高。

    为了加快民族地区教育事业发展,贵州省积极推动民族地区“两基”攻坚,去年底,民族自治地方所有县均实现“两基”达标。各级各部门还通过不断增加教育投入,兴办民族寄宿制学校和在中小学设置寄宿制民族班、少数民族女童班以及推行“双语”教学,实施“少数民族贫困大学生助学工程”等措施,促进民族教育发展,初步形成了比较完整的民族教育体系。民族自治地方高等学校在校生从2002年初的1.05万人增加到3.32万人,中小学在校生达296.5万人,职业中学在校生达2.18万人。

    着力于民族传统文化的保护与开发。贵州省出台了《贵州省民族民间文化保护条例》,成立了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委员会,民族民间文化抢救、保护和开发步入了法制化轨道。全省有31个项目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91个项目被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其中多为少数民族文化遗产。全省还规划建设了20个具有地方特色的民族村镇和16个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训练基地。投资近2亿元的贵州民族文化宫主体工程也于去年底全部竣工。

    各级党委高度重视民族干部培养、选拔和任用工作。召开了全省培养选拔少数民族干部工作座谈会,通过选派民族干部到中央、国家机关和中东部发达地区挂职锻炼、进入各级党校学习等措施,使民族干部政治素质不断提高、业务能力进一步增强、干部队伍结构日趋合理。目前,全省党政机关中民族干部达6.7万人,占党政机关干部总数的38.8%;省直61个部门领导班子中,有45个配备了民族干部;各市、州、地“四大班子”共有民族干部113名,占同级干部数的34.88%;各县“四大班子”中有民族干部1208名,占同级干部数的45.28%,少数民族专业技术干部队伍也得到不断壮大。 (记者 吴一文 实习生 安晓茂)

 
 
 相关链接
· 贵州省:生育水平持续下降 出生人口素质稳步提高
· 07年度“贵州省著名商标”认定4月1日启动
· 贵州检验检疫局签订部门2007年度绩效目标责任书
· 贵州省法制办到龙里指导依法行政示范点创建工作
· 贵州省相关部门06年度增雨防雹作业取得显著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