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政务要闻>> 地方政务
 
青海省环境保护局公布2006年青海省环境状况公报
中央政府门户网站 www.gov.cn   2007年06月05日   来源:青海日报

2006年青海省环境状况公报
青海省环境保护局
2007年6月5日

    综 述 2006年是“十一五”开局之年,省委、省政府进一步加强了对环境保护工作的领导,召开了首次全省环境保护大会,出台了《青海省人民政府关于贯彻<国务院关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环境保护的决定>的实施意见》。环境保护工作突出重点,强化管理,继续加大重点区域、流域污染防治力度。在全省生产总值较上年增长12.2%,工业经济继续保持高位运行的形势下,全省环境质量总体保持稳定。长江、黄河、澜沧江干流出境断面、青海湖流域及格尔木内流河地表水环境仍保持优良水质。西宁市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明显好于上年,环境空气质量、交通噪声环境质量基本保持稳定。西宁市区和湟水源区辐射环境质量依然保持天然本底水平。全年无重大环境污染事故发生。

    水环境

    [状况]

    长江流域 2006年,长江干流沱沱河、通天河大桥、直门达3个断面,水质均为Ⅲ类以上。其中出省界直门达断面除总氮外,其余监测指标均为Ⅰ类,基本达到水环境功能区划Ⅰ类水质目标要求。省境内长江干流水质为良好。

    澜沧江流域2006年,澜沧江干流扎曲2个断面,水质除总氮外,其余监测指标均为Ⅰ类水质。省境内澜沧江干流水质为良好。

    黄河流域2006年,黄河干流6个监测断面均达到Ⅲ类以上水质。出省界官亭断面水质为Ⅱ类。省境内黄河干流水质总体为优。

    湟水干流及主要支流水质状况好于2005年。湟水干流总体为中度污染。出省界民和桥断面为劣Ⅴ类水质,主要污染因子为氨氮。一级支流北川河为轻度污染,沙塘川河为轻度污染,南川河为重度污染。17个监测断面达标率比2005年提高23.5个百分点,主要污染因子为氨氮、高锰酸盐指数、五日生化需氧量和石油类,呈有机污染型。

    青海湖流域 2006年,八条主要入湖河流,各项监测指标均达到Ⅱ类水域标准,水质状况优良。湖区除总氮、溶解氧外,其余指标均达到Ⅱ-Ш类水域标准,水质状况良好。

    格尔木内流河2006年,格尔木内流河水质状况好于2005年。5个断面达到Ⅱ类水质标准。

    地下水环境质量

    2006年,西宁市南川、西纳川、西川及平安等地设5个地下水监测点,除西纳川丹麻寺五水源1号井和南川一水源4号井2个测点地下水水质达到Ⅲ类标准外,其余3个测点水质均有不同程度超标,主要超标因子为总硬度和硫酸盐指标。

    格尔木市8个地下水监测点监测结果表明,地下水水质均达到Ⅲ类标准,水质基本保持稳定。

    西宁市六个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为98.6%,水质明显好于上年。

    废水及主要污染物排放量

    2006年,全省废水排放总量19407万吨,比上年增长0.24%。其中工业废水排放量7168万吨,占废水总量的36.9%。生活污水排放量12239万吨,占废水总量的63.1%。废水中化学需氧量排放量74801吨,比上年增长4.5%,单位GDP化学需氧量排放强度为11.67千克/万元。其中工业废水中化学需氧量排放量35319吨,占排放总量的47.22%;生活污水中化学需氧量排放量39482吨,占排放总量的52.78%;废水中氨氮排放量6944吨,比上年增长1.3%。单位GDP氨氮排放强度为1.08千克/万元。其中工业氨氮排放量1425吨,占排放总量的20.52%;生活氨氮排放量5519吨,占排放总量的79.48%。

    湟水是我省水污染防治的重点流域,2006年排入该流域污水总量约14110万吨,占全省总量的72.7%。其中工业废水量4906万吨,占流域总量的34.77%;生活污水量9204万吨,占流域总量的65.23%。COD排放总量52314吨,占全省总量的69.9%。其中工业COD排放量24971吨,占流域总量的47.73%;生活COD排放量27343吨,占流域总量的52.27%。氨氮排放量5152吨,占全省总量的74.2%。其中工业氨氮排放量1049吨,占流域总量的20.36%;生活氨氮排放量4103吨,占流域总量的79.64%。排入该流域的工业废水达标率为69%,比上年提高8个百分点。

    [措施与行动]

    ★加强水污染防治。2006年完成水污染治理投资额11826万元,新增废水治理能力900吨/日。目前全省重点工业企业共有144套废水治理设施,去除COD等污染物1863吨,投入设施运行费用5041万元。全省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为48.65%,比上年提高4个百分点。

    ★2006年9月,省环保局受省政府委托与各州地市政府签订了“十一五”水污染物总量控制目标责任书。列入总量控制目标责任书中考核的38家水重点污染源治理企业中,有7家企业实施了污水治理和中水回用工程,其它企业正在调研论证治理方案。

    ★加强环境执法。继续开展了集中整治威胁饮用水源安全和春灌期间防止水污染事故专项检查。全省共出动执法人员352人(次)对130余家企业进行了专项检查。通过对沿湟重点企业实施驻厂监控、限产等措施,杜绝了水污染事件的发生,确保了春灌期间农业用水安全。

    ★为切实加强饮用水水源保护,保障人民群众饮水安全和水源地可持续开发利用,启动了全省饮用水水源地环境保护规划的编制工作。

    ★结合总量控制目标,切实推进排污许可证发放工作。2006年,在湟水流域率先实施了水污染物排放许可证制度。年内已向15家工业企业发放了水污染物排放许可证。

    ★西宁市第一污水处理厂日处理生活污水约7.18万吨,达到设计处理能力的84.5%,比上年提高5.6个百分点。全年处理生活污水量2600万吨,去除COD7826吨。使全省城镇生活污水处理率达到21.24%,比上年提高0.42个百分点。2006年日处理2.25万吨的西宁市城南新区污水处理厂已开工建设。

    大气环境

    [状况]

    城市环境空气

    2006年,西宁市、格尔木市和大通县环境空气污染综合指数分别为4.01、4.01和7.19。西宁市、格尔木市为中度污染,大通县为严重污染;总悬浮颗粒物仍是影响我省城市环境空气质量的首要污染物。

    与2005年相比,西宁市环境空气质量与上年基本持平;格尔木市环境空气污染程度略有上升;两城市中二氧化硫和二氧化氮年均值和点日均值均达到二级标准,主要污染因子为总悬浮颗粒物。大通县环境空气质量劣于2005年,二氧化硫污染负荷明显加大,年均值和点日均值均超标,日均值最大超标1.48倍。

    2006年西宁市、格尔木市、德令哈市和大通县降水pH浓度范围分别在5.83~8.66、6.56~8.72、7.23~8.94和6.50~7.55之间,各城镇均未出现酸性降水。

    废气及污染物排放情况

    2006年,全省废气排放总量2099亿标立方米。废气中主要污染物二氧化硫排放总量129850吨,比上年增长5.0%。单位GDP二氧化硫排放强度为20.26千克/万元。其中工业二氧化硫排放量121204吨,占排放总量的93.34%;生活二氧化硫排放量8646吨,占排放总量的6.66%。

    废气中烟尘排放总量72154吨,比上年降低6.5%。单位GDP烟尘排放强度为11.26千克/万元。其中工业烟尘排放量52398吨,占烟尘排放总量的72.6%;生活烟尘排放量19756吨,占烟尘排放总量的27.4%。工业粉尘排放量89052吨,比上年降低4.2%,单位GDP工业粉尘排放强度为13.89千克/万元。

    [措施与行动]

    ★加强废气点源治理。2006年共完成废气污染治理项目投资额2.02亿元,新增废气处理能力269万标立米/时。全省重点工业企业在用的313台工业锅炉和562座工业炉窑共安装了573套废气治理设施,投入设施运行费1.65亿元。这些治理设施共去除烟尘73.8万吨、粉尘45.4万吨,为保护环境发挥了应有效益。

    ★2006年9月,省环保局受省政府委托与各州地市政府签订了“十一五”大气污染物总量控制(削减)目标责任书。列入总量控制目标责任书考核的19家大气重点污染源治理企业,有7家企业实施了污染治理工程,其它企业正在调研论证治理方案。

    ★2006年,全省共向41家工业企业发放了大气污染物排放许可证。

    ★开展全省重点行业环境安全大检查工作。结合环境安全检查和化工石化行业环境风险排查,对西宁、海东、海西地区42家重点企业进行了检查,督促企业按照环境风险评价提出的要求做好排污口规范化整治,设置统一标志牌,建立和完善环境突发污染事件应急预案,以消除污染隐患,防止发生重大环境污染事故。

    ★严格环保准入,加强监督管理。2006年对21家铁合金企业和4家电解铝企业按照准入条件进行了环保核查,为我省铁合金和电解铝企业顺利获得行业准入提供了支持。

    工业固体废物

    [状况]

    2006年,全省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882万吨,比上年增长35.9%。全省危险废物产生量75.9万吨。工业固体废物贮存率为70.63%,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为29.4%,比上年提高7.9个百分点。产生工业固体废物主要行业为化工、有色金属采选业、非金属矿采选业、火力发电和黑色金属冶炼,其产生量占全省重点调查单位总量的90.05%。

    [措施与行动]

    ★加强固体废物污染治理。2006年完成固体废物污染治理投资额1461.9万元。西宁市城市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93.7%。

    ★青海省危险废物和西宁市医疗废物处置中心建设项目通过国家批准,已完成各项前期工作。六个自治州、海东地区和格尔木市医疗废物处置中心建设项目前期工作已有新的进展。此外,原海北州铬盐厂堆存铬渣治理项目得到国家发改委批准,申请到位铬渣处置项目专项资金650万元。

    ★加强了危险废物的监督管理。对青海省化工设计研究有限公司和兰州茂源医用垃圾有限公司西宁分公司核发了危险废物经营许可证。全年共收集、贮存、处置危险废物956.56吨。湟中鑫飞化工有限公司遗留中间产品及危险废液已得到安全处置。

    声环境

    [状况]

    城市噪声 2006年,西宁市城市区域环境噪声平均等效声级52.2dB(A),区域声环境质量较好。西宁市城市交通噪声平均等效声级为69.8dB(A),城市交通声环境质量较好,与2005年度持平。

    2006年,西宁市I类区域(居民、文教区)环境噪声昼间超标2.7分贝,夜间达标,昼夜噪声质量均好于2005年;II类区域(居住、商业、工业混杂区)昼间超标1.3分贝,夜间达标,昼间噪声质量劣于2005年;III类区域(工业区)昼间、夜间均达标,与2005年相比无明显变化;IV类区域(道路交通干线两侧区域)环境噪声昼间、夜间均超标,分别超标2.7分贝和12.2分贝,与2005年相比昼间噪声质量略有好转,夜间无明显变化。

    [措施与行动]

    ★严格加强对建筑施工、社会生活、交通运输噪声的综合管理,积极开展高考期间控制噪声污染专项行动。辐射环境

    [状况]

    2006年,西宁市区γ辐射空气吸收剂量率和湟水源区水体中放射性核素铀均为正常本底水平。放射性污染防治设施运行安全正常,周围环境辐射水平处于本底水平。

    [措施与行动]

    ★对全省90家涉及放射性工作单位和各级环保部门开展了贯彻执行国务院《放射性同位素与射线装置安全和防护条例》的宣传贯彻活动,为全省环保部门全面依法开始履行辐射安全监管职能奠定了良好基础。

    ★严格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和程序,为省内15家单位核发了辐射环境安全许可证。对10家申请购置放射源使用单位的安全和防护条件进行了现场监督检查,办理了21枚放射源的购买转让审批手续;对5家省外辐射单位的11枚放射源转移进入我省使用,办理了放射源转移备案登记手续。加强了以放射源探伤为主的重点放射源使用单位的辐射安全与防护现场监督执法检查。

    ★组织开展全省射线装置申报登记工作,并对85家射线装置单位进行了现场监督检查。参与完成了国内首条750kv超高压输变电示范工程电磁辐射环保验收工作。

    ★加强了对退役核设施放射性污染物填埋坑和省放射性废物库的安全监护工作,确保了放射性污染防治设施的运行安全。安全收贮了38枚报废放射源,确保了辐射环境安全。

    生态环境

    [状况]

    青海省地处高原,地形复杂,植被类型多样,以草甸植被为主,其次为荒漠植被和草原植被,森林植被很少,森林覆盖率仅为4.4%。受特殊自然条件限制,省内生态系统及其生态类型构成均呈现出特有的复杂性和脆弱性。对气候变化和人为干扰的抗逆性、承受能力相对较差。生态环境的敏感性和不稳定性突出。由于近几年降水量的增加和青海三江源自然保护区生态保护和建设项目、退耕还林(草)、退牧还草、人工造林、天然林保护和水土保持等一系列生态工程实施,我省局部地区的生态环境质量有所改善,但生态环境总体恶化的趋势仍未得到有效遏制。

    截至2006年底,全省已建成省级以上自然保护区11处,保护区面积达到21.76万平方公里,占全省国土面积的30.12%。

    [措施与行动]

    ★组织实施了三江源自然保护区生态保护和建设工程生态监测项目,建立了包括14个生态系统综合监测站点和496个生态监测基础站点的三江源地区生态监测站点体系,并取得阶段性成果。

    ★自然保护区建设得到进一步加强。组织完成了全省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基本情况的专项调查。指导孟达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部门完成了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监管能力建设项目的实施。

    ★组织开展了川西獐牙菜、沙棘、暗紫贝母、唐古特大黄、狭叶红景天、五脉绿绒蒿、短管兔儿草、羌活等八种全省重点中藏药材保护与利用情况的调查。组织开展了全省土壤污染状况调查的前期工作。

    环境保护专栏

    [环境法制建设]

    2006年,加强了地方环境立法工作,进一步健全和完善了地方环保法规体系。青海省十届人大常委会第二十六次会议审议通过了由西宁市人大常委会制定的《西宁市服务行业环境保护管理条例》,为加强西宁地区服务行业环境保护与管理提供了法制保障。

    全省共实施环境行政处罚案件8起,处罚金额26万元。全省受理群众来信、来访1725件,处理群众来信、来访1723件。处理率达到99.9%。办理人大建议33件、政协提案36件。

    [建设项目管理]

    认真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按照“主动服务、提前介入、源头参与、全程监督”的指导原则,强化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监督管理。重新修订印发了《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手册》、《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文件审批工作指南》和《建设项目竣工环境保护验收工作指南》。围绕全省重点项目做好跟踪管理和服务工作,加强工业园区及重点建设项目的监督检查。全省共办理670个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行政审批和286个建设项目竣工环境保护验收。全省新上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执行率和“三同时”执行率均达到100%。

    [城市环境综合整治]

    2006年,西宁市以创建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为重点,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工作取得一定成效。建成烟尘控制区总面积72.3平方公里,建成环境噪声达标区总面积63.2平方公里。城市清洁能源使用率达67.53%。建成区绿化覆盖率由上年25.6%提高到34.5%。

    [环境污染治理投资]

    2006年,全省环境污染治理投资额为4.098亿元,比上年降低34.2%。环境污染治理投资占全省同期生产总值的0.64%。其中老污染源治理投资额7773.2万元,比上年增长66.4%,占投资总额的18.97%。“三同时”项目环保投资额1.42亿元,占投资总额的34.65%。城市(包括西宁、格尔木和德令哈市)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本年完成投资额1.897亿元,比上年下降24.12%,占投资总额的46.3%。

    [排污费征收]

    2006年,全省共向2206户排污单位征收排污费1800万元,较上年降低3.1%。

    [环境科研与信息]

    环境科研取得新成果。省环境科学研究设计院完成的《青海省生态功能区划研究》科研课题,经专家鉴定为国内先进水平,获得省级科技成果。省环境监测中心站完成的《湟水流域水污染防治规划》获得国家环境科学技术进步三等奖。环境信息化建设和网络建设得到加强。编制的《青海省重点污染源在线监控系统建设项目实施方案》已经省政府批准。

    [清洁生产审核]

    2006年,对格尔木炼油厂、西部矿业有限公司和中国铝业股份有限公司青海分公司进行了清洁生产审核。

    [环保产业]

    2006年,全省从事环境保护产业单位共9家,从业人员124人,实现产值5709万元,主要涉及环境产品生产、环境咨询服务、大气污染治理、环境工程设计、环保设施运营等领域。

    [环境宣传教育]

    2006年,全省环境保护宣传教育工作按照“围绕环保抓宣传、抓好宣传促环保”的思路,通过抓环境新闻宣传、开展宣传活动、环保公众参与、环保科普教育等活动,营造了良好的环境宣传氛围,进一步提高了全民的环境意识。按照“生态安全与环境友好型社会”的环境日宣传主题,联合省委宣传部、省人大农牧环保委、省政协环资委、省教育厅、省民政厅、省文明办组织开展了省垣单位“6.5”世界环境日环保宣传暨绿色创建表彰与“三江源地区藏族群众生态环境保护知识普及项目”启动仪式及“青药杯”环保摄影展活动,省委常委、副省长李津成作了《努力建设环境友好型的新青海》的主题讲话,《青海日报》专题刊发了马建堂副省长《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努力建设环境友好型的新青海》的署名文章,呼吁社会公众共同保护环境。组织实施“中国青年丰田环境保护奖”、青海省“三江源”地区藏族群众生态环境保护知识普及项目,与青海人民广播电台藏语频率“空中科普”栏目联合举办“三江源”生态保护知识普及专题节目,将三江源地区生态环境保护科普知识挂图和《三江源环保50问》发放到基层。创建国家级“绿色学校”1所、省级“绿色学校”43所,省级“绿色社区”3家。年内组织撰写发表各类环境新闻稿件140余篇。

 
 
 相关链接
· 青海对17所医院医疗质量督查 基础医护质量提高
· 青海省人民代表大会选举强卫为省人大常委会主任
· 青海推出藏医药文化旅游 吸引众多国内外游客
· 青海省退耕工程成为促进农牧民增收一条主要渠道
· 青海省第一起“黑客”攻击政府网站案件成功告破
· 青海各地营造全社会关心、重视儿童健康成长氛围
 图片图表
 栏目推荐
领导活动 人事任免 网上直播 在线访谈 政务要闻 执法监管
最新文件 法律法规 央企在线 新闻发布 应急管理 服务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