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世世代代居住在大山的人们来说,没有什么比学习更重要的东西了。学习不仅是他们走出大山的前提,也是脱离愚昧、改变观念、开阔眼界的首要条件。从这一意义上讲,电不仅使他们的屋子里充满了光明,也使他们的生活和未来充满了光明。
电通了,新的生活开始了“男人们都去参加赛马会去了,只有我一人在家。”胖胖的哈萨克妇女再乃妮对我们说。这位哈萨克妇女从没有见过这么多陌生人来家里,显得有些局促。
阿克塞是甘肃最西端的一个少数民族自治县,距省城兰州近1400公里。我们去的时候,正赶上阿克塞第二届赛马会,县城里万人空巷———事实上,这个偏远的牧业县只有9100多人。在鼓励政策作用下,全县几乎所有的牧民都定居在县城,而他们的牧场则分布在方圆3万多平方公里的草山、戈壁。
再乃妮的家是去年搬到县城来的。
一搬过来,家里就拉上了电;一拉上电,电视、冰柜、洗衣机都派上了用场。与再乃妮家相邻的哈萨克大妈瓒美说起现在的生活,喜悦之情更是溢于言表:“现在就是生活在天堂啊!”
在哈萨克牧民激情赛马的同时,与之相距1700公里的岷县寺沟乡多纳村盘路河六社的村民,正在帮助供电公司的人架杆拉线装电灯。这个只有46户人家的小山村,像迎“财神”一样忙乎着迎“电”进家。电闸合上,锣鼓擂起,鞭炮炸得山响。68岁的包效忠老汉连连说了几个“想不到”:想不到我这辈子能用上电,想不到我这辈子能看上电视,想不到……
从阿尔金山下到洮河岸边,从玉门关到董志塬,无数像再乃妮、包效忠这样的农牧民家庭,终于在公元2007年彻底告别了油灯、蜡烛。院落里的石磨也像古董一样成了摆设……温暖的灯火点燃了农牧民心头的希望,新的生活开始了!
掏同样的钱,用同样的电甘肃的电力史可以追溯到清末民初,迄今已有近百年历史。百年弹指一挥间,甘肃电力写下辉煌诗篇。总装机容量由最初的2500千瓦,发展到今天的1000多万千瓦。相对于电源建设,电网建设一直滞后,直到进入21世纪,包括省会城市在内的各市州,均有一部分偏远乡村的农村居民尚未用上电。即便是已经通电的农村地区,因为电网老化,线损严重,农民有电而用不起、不敢用的现象十分普遍。
电源与电网,好比车与路。有了好车,没有好路,同样通行不畅。甘肃电网建设过去欠账太多,甘肃城乡电网普遍存在网架结构薄弱、供电可靠性偏低等问题。尤以农村电网为甚,老化线路、劣质线路、卡脖子线路、高耗能配电变压器等老问题,一直制约着电力的发展。农村电网改造之前,全省农村电网线损平均高达30%。高线损造成高电价,网改前全省农村电价每千瓦时平均在0.8元,个别地方达到1元甚至2元以上。
一场大规模的改造工程在新世纪到来之前拉开序幕。电力部门在8年时间里,累计投入120多亿元改造老化落后的电网,解决了250多万无电户的用电问题。电网改造,使农村电价下降到目前的0.51元,仅此一项,全省农民累计减少12.5亿元的电价负担,实现了城乡居民生活用电同网、同价、同质。并且,电网结构得以优化,输配电网络布局更加合理,农网电压合格率由网改前的80%提高到96.19%,供电可靠率由90%提高到99.19%,综合线损率由30%下降到9.69%。
光明的故事,从此开始在大规模改造电网的同时,电力部门把目光瞄准到尚未通电的地方。2006年6月18日,省政府与国家电网公司签署了共同推进甘肃省农村“户户通电”工程建设会谈纪要,确定在2008年前,以大电网延伸的方式,实现全省农村户户通电目标。
甘肃省地域广大,一些地方人烟稀疏。目前尚未通电的地区,主要集中在山大沟深、居民居住分散的山区和牧区。这些山区或牧场,方圆百十里的也不过只有三两户居民,配电拉线,技术上有难度,经济上不划算,费工耗钱。但为了让没有用上电的农牧民早日告别昏暗的油灯,电力部门克服重重困难,承受巨大经济负担,想方设法为农牧民送去光明。
2007年8月的最后一天,以“苦甲天下”而著称的定西市宣告全境户户通电。这是甘肃省第六个宣布终结无电户的市州。而其余市州2万多户人家的用电问题也将在今年年底之前得到解决。这比国家电网公司的原计划提前了一年,电力部门为此付出了艰苦努力。
目前尚有极个别农牧民因为居住地特别偏远,电网无法触及。各地通过集中搬迁方式或提供太阳能、风力发电设备等办法解决用电之需。在肃北蒙古族自治县,原来住在浩布拉村的牧民达格拉地告诉记者,政府已将所有牧民搬迁到县城集中居住;而在遥远的牧场里,放牧点上也都安装了太阳能或者风力发电设备。
环县甜水镇甜水村已经通电一年。这个叫“甜水”的小山村,过去日子其实一直很苦。村民吃水难,磨面难,浇地更难。他们的生活境遇,引起了国务院领导的关注,在温家宝总理的亲自关怀下,环县已于一年前实现了户户通电。有了电,乡亲们用电打井抽水,用电磨面,学生娃们晚上写作业再也用不着熬灯费油磨时间了。
和甜水村的孩子们一样,无数山区和牧区的孩子,因为有了电,光明的故事从此开始…… (记者 陈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