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称,岩溶地区分布广,水来得快,去得也快,集雨困难;加上广西降水时空分布不均衡,多集中在六七月份,多水,也缺水是广西水利主要特点。广西许多地方区域内水资源利用率只有6%左右,只能以玉米等耐旱作物为主,亩产量也仅有100-200公斤,群众温饱问题长期无法解决。
面对这种现实状况,广西大力推行雨水集蓄利用工程,切实保障广大缺水地区生产用水,促进农业增产增效和农民增收。
借鉴西北、西南省区的成功做法,1997年以来,广西成功地在雨水集蓄利用工程实施区组织开展了两次大规模的集雨水柜工程建设大会战。到目前为止,全区已经建成地头水柜近40万个,蓄水容积2554万立方米,新增灌溉旱地面积61.89万亩。雨水集蓄利用工程解决了水的问题,通过加强配套农业措施,有效地改变了干旱山区农业生产的落后面貌。
改地改坡退耕还林 种树种果农民富足
乐业县龙门村麻阳曹屯是一个特困村,全村119人仅有水田2.8亩,旱地56亩,坡地和石缝地84亩,温饱问题一直困扰当群地众,村民只有在过春节和身患重病的时候才能吃上一餐米饭。在开展水柜建设后,该村先后建起了集雨水柜52处,完成改土造田62亩,在种植一造玉米后,全部种上耐旱优质的籼优中水稻,平均亩产稻谷500公斤以上,比种植玉米增产350公斤以上。而且在冬季种植油菜或蔬菜等经济作物,平均亩产油菜籽200公斤、蔬菜800公斤。全屯就此解决温饱问题。
像龙门村这样通过兴建集雨水柜解决用水问题的村在广西很多。过去由于没有水,只能种植一造玉米,干旱地区群众粮食不能自给。兴建集雨水柜后,解决了灌溉问题,旱区群众把旱地改水田,大力调整农业种植结构,将过去一年种一造玉米调整为旱玉米+中稻、中稻+冬菜等,粮食产量实现倍增,甚至数倍增长。
在发展雨水集蓄利用工程时,广西注重抓好雨水集蓄利用工程的综合效益建设,强调水柜建设同地改田、坡改梯、水产养殖、池上搭架种植藤蔓作物、田间节水及退耕还林相结合,引导群众充分利用水柜灌溉作用,发展蔬菜和水果、药材等经济作物种植和水柜养殖,实现多途径增收。
在建设水柜、调整种植结构后,土地利用率得到提高,旱区群众实现了粮食自给自足,不必再垦种25度以上的坡地、石缝地。农民将原来开垦的山地实行退耕种树、种竹、种果,有效地遏制了“愈穷愈垦、愈垦愈穷”恶性循环。
目前,全区干旱山区已经进行旱地改水田16.8万亩,坡地改旱地5.6万亩,水浇旱地28万亩,水果灌溉5.6万亩,配套造林种竹面积30.2万亩,受益农户达26万户,有6万多受益农户利用地头水柜发展种养殖业,已经初步形成具有山区特色的农业立体开发模式。
试点样板各连一片 自建自管山乡巨变
1998年,在充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广西首先在河池地区的凤山县中亭乡、都安瑶族自治县合建村以及百色地区的凌云县安水村、乐业县龙门村开展地头集雨水柜灌溉工程试点建设,并取得成功。
在雨水集蓄利用工程建设中,广西注重抓好试点工程,树立样板,以典型引路,带动全局。
凌云县2004年申请到的中央财政支持雨水集蓄利用工程的主要建设点就在加尤镇磨贤村,试点工程的显著效益不仅给当地群众找到了脱贫的路子,其成功经验也辐射周边群众,群众纷纷要求地方政府扶持建设水柜。多年来,该村不间断地建设了一大批雨水集蓄利用工程。据统计,全村现共建成水柜614座,总容量6860立方米,集雨水柜建设后,解决了全村3216人的饮水问题。同时,因为建设雨水集蓄利用工程,大力调整了该村的产业结构。目前该村种桑养蚕面积2120亩,旱地改为水田364亩,综合利用发展庭院经济48户。全村人均收入3163元,是全县人平均收入1643元的1.93倍。
集雨水柜由农户自建、自有、自管、自己受益,产权明晰,管理方便,适合当前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经营方式,受到群众欢迎。前几年,广西在雨水集蓄利用工程建设中实行“以奖代补、以干多奖”的激励机制,按水柜蓄水容量进行奖励补助投资。“以奖代补”政策的出台,调动了各级党委、政府和广大群众建设水柜的积极性,在干旱山区中很快掀起了一股雨水集蓄利用工程建设热潮。近年来,在中央财政小型农田水利专项补助资金和自治区财政支持小型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项上专项资金的引导下,项目点发展雨水集蓄利用工程的积极性得到极大调动。
广西在雨水集蓄利用工程建设中要求以村、屯为单元,采取集中连片建设,不但提高工程建设效率,形成规模效益,而且成为群众自我教育的基地。2004年,中央财政安排广西雨水集蓄利用项目县10个,工程总投资4456万元,其中中央财政专项资金1000万元,地方配套和群众自筹3456万元,广西结合各地实际情况,集中连片共建成水柜3131处,容量36.795万立方米,山塘38处,蓄水容量129.46万立方米,新增灌溉面积2万亩。
石山流水蓄起来。科学集蓄与利用雨水给广西石山地区带来春的气息,也引领山区群众走向增收致富的希望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