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七大提出要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青海省委、省政府旗帜鲜明地提出实施生态立省战略,既是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的具体体现,也是发挥青海省比较优势、构筑发展新平台、树立发展新形象的最佳选择。提出这一重大战略举措,有利于解决目前我们经济发展中面临的一些突出问题,有利于进一步促进青海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实施生态立省战略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青海特殊的生态地位和贫穷落后的省情,决定了处理好加快发展和保护生态的关系,是青海实现科学发展的首要问题,也是青海各族人民始终面临的一项艰难抉择。十六大以来,我们党提出了科学发展观,构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和谐社会的发展理念,为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提供了丰富的理论基础。十七大报告中明确提出建设生态文明的战略部署,把生态文明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紧密结合起来,将生态文明建设作为我们今后奋斗的重要目标之一,为我们更好地处理好发展与保护的关系指明了方向。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实施生态立省战略,是青海这样一个欠发达地区,发挥后发优势,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希望所在;也是青海这样一个重要生态区,借助比较优势,实现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双赢,促进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途径。
实施生态立省战略是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的具体表现。在人类文明史上,生态文明是继农业文明、工业文明后的一个更高层次的文明形态,是人类文明进化和发展的必然选择。党的十七大在深刻把握人类经济社会发展规律和人类文明发展趋势的基础上,明确提出建设生态文明的新要求,充分体现了我们党治国理念的升华和我国经济发展方式的重大转变,对人类文明理念做出了重要贡献。一是生态文明要求以尊重和维护生态环境为出发点,建立健康有序的生态机制,以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为基本原则,以人的全面发展为最终目标,实现可持续发展;二是生态文明要求从维护社会、经济、自然系统的整体利益出发,改变传统的“向自然宣战”、“征服自然”等理念,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强调人和自然和谐共处,实现协调发展;三是生态文明要求在生产关系、生活方式、价值观念上体现生态理念,强调在人与自然和谐的文化价值观、可持续发展下的生产观和不损害自然的消费观下,实现全面发展。生态文明具有的本质和特点,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涵。实施生态立省战略,是新时期践行科学发展观的重要途径,也是当前我们贯彻落实十七大精神的具体实践。
独特的生态环境是实施生态立省战略的优势所在。青海高原孕育了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大面积高寒湿地、高寒荒漠、高寒草原、灌丛和森林等生态系统,是地球气候和生态环境变化的敏感区和脆弱带。青海也是长江、黄河、澜沧江的发源地,被世人形象地比喻为“中华水塔”、“地球之肾”,据统计,黄河49%的水量、长江26%的水量、澜沧江16%的水量从青海流出,三条江河每年向中下游供水600多亿立方米,哺育了中国一半的人口,支撑了江河流域的经济社会发展,而且,三江源地区独特的生物区系和植被类型,还对长江、黄河流域以及甘肃河西走廊、内蒙古黑河流域的生态环境具有深刻影响。青海高原的生态环境,不仅事关青海长远发展,而且直接影响着我国的气候形成和演变,对抵御全球气候变暖也有着重要作用。目前,青海草地生态退化严重,沙化面积增大,生态保护与建设的现实要求,迫切需要我们实施生态立省战略。青海面积大、人口少,经济总量在全国经济中份额很小,在全球可持续发展的大趋势下,青海真正能给全国发展做出的最大贡献,就是保护和建设好生态环境,在全国能够立得住、打得出、树得起的区域品牌,也就是我们独特的生态环境。从一定意义上讲,青海生态环境的独特性和重要性,是我们实现又好又快发展能够借助的竞争优势。
欠发达的省情客观上要求实施生态立省战略。在现阶段,经济欠发达是我们的基本省情。在工业化水平的初级阶段,实现青海省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必须实施资源转换战略,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这是实践证明了的符合青海省实际的发展道路。新型工业化道路要求我们走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工业化路子,需要建设适合省情实际的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工业体系,在发展方式上体现又好又快的发展要求。生态立省战略要求我们遵循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坚持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并重,彻底改变以牺牲环境、破坏资源为代价的粗放型增长方式,对生态不是被动的、保守的和纯自然状态的保护,不是放弃发展的保护,不是与经济增长相对立的保护,而是遵循促进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双赢”。发展新型工业化和实施生态立省战略,两者不是互为否定和矛盾,而是相互支撑,相互促进。因此,实施生态立省战略,是青海省在科学认识欠发达基本省情的基础上,提出的加快发展、富民强省的一项新方略、新定位,也是推进科学发展、协调发展、和谐发展的新平台。
生态立省,是时代的抉择,也是青海各族人民的正确抉择。在全球可持续发展的态势中,生态越来越成为地区发展的核心竞争力,谁抢占了这个战略制高点,谁就赢得了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的先机;谁抓得早、抓得准、抓得住,谁就掌握了发展的主动权,掌握了竞争优势。我们要充分认识实施生态立省战略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努力做好生态立省这篇大文章。
实施生态立省战略的基本构想
确立实施生态立省战略,建设生态文明,就是要在实施资源转换、科技创新、生态保护建设、民生改善等战略中,体现生态文明,坚持以保护生态为前提,统筹兼顾,协调推进自然、经济、社会等方面又好又快发展。当前实施生态立省战略,要以保护和建设生态环境为前提,以发展生态经济为核心,以培育生态文化为灵魂,坚持在综合循环利用资源中谋求又好又快发展,在保护建设生态中促进人与自然和谐,走出一条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双赢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保护建设生态环境是实施生态立省战略的基本前提和根本任务。生态是青海发展的永恒主题,也是青海实现又好又快发展的希望所在。基于青海生态文明建设的特殊省情和困难,实施生态立省战略,必须从编制主体功能区划、实施生态保护建设工程、做好环境污染治理、完善投入保障机制等方面入手,全面推进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建设。
编制好主体功能区规划。青海地域辽阔,气候地貌、地理环境、生产发展差异较大,保护建设生态需要因地制宜,重点突破,这是我们在进行生态治理中总结出的宝贵经验。今年,我们根据全省不同区域的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现有开发密度和发展潜力,将全省划分为优化开发、重点开发、限制开发、禁止开发区域,进一步明确了不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建设的重点和要求。编制主体功能区规划,就是要在生态保护优先的前提下,以尽可能少的资源消耗、尽可能小的环境代价,实现区域经济社会尽可能好的发展,促进经济社会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在生态建设方面,全力实施好各项生态保护建设工程。西部大开发以来,我们把发展重点放在了基础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建设上,收到了明显的效果。今后要把生态工程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继续实施好三江源生态保护与建设工程等重点生态工程,做好三江源保护区中期评估的相关工作,争取早日实施接续工程,同时,抓紧青海湖流域综合治理工程的工作,高质量地推进这些骨干重点生态治理工程,以点带面,积累经验,巩固成果,逐步解决好三江源、青海湖、湟水流域、柴达木等重点生态保护区和生态脆弱地区的生态退化治理和生态恢复。要针对草原保护建设中草场超载严重这个最大实际,通过借助国家实施生态补偿机制,大力发展生态产业,实施禁牧搬迁,组织开展草原管护、草原鼠害治理等措施,按照“老的养起来、小的移出来、年轻的培训好”的思路,推进减人减畜和护草增草工作,促进人数、畜数减少与群众生产生活发展、生态改善的良性循环。
在环境治理和资源节约方面,重点解决危害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社会最为关心的环境问题。要下大气力做好环境污染综合治理,加快企业污染整治,加大污水、垃圾处理、废旧资源再利用工作力度,强化各项节能减排措施,着力解决影响群众切身利益的环境问题,营造一个天蓝、水碧、空气清新的人居环境。
在投入保障方面,以国家实施生态补偿机制为契机,强化各项保障措施。国家开展资源有偿使用和生态补偿机制试点,为重要生态功能区群众提高生活水平,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持续提供生态环境建设投入保障具有重要意义。这是我们推进生态保护建设的一个重大机遇。我们一定要提前研究,扎实工作,积极创造有利条件,力争国家率先在青海省建立资源有偿使用和生态补偿机制综合试验区。优先对生态保护区禁牧搬迁牧民的生产生活基本需求,教育、医疗和社保基本需求进行补偿,解决好禁牧搬迁牧民的基本生计问题,切实提高生态工程的实施效果。
确立发展生态经济是实施生态立省战略的重要支撑和核心。实施生态立省战略,需要强有力的经济支撑。要坚持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寓资源开发于生态建设中,融产业发展于生态建设中,对现行的生产方式进行生态化改造,大力发展符合生态文明理念的经济形态,走生态立业的发展道路,以生态经济的发展壮大,促进生态建设。
在工业方面,要把循环经济作为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的主攻方向,作为深化实施资源转换战略、特色经济发展的主要助推器,改革传统生产方式,不断提升产业发展的质量和层次。要加快柴达木、西宁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国家循环经济试验区建设,加速推进循环产业项目实施,率先在工业园区形成企业之间物质、能量、信息的共生关联,形成园区产业间横向耦合、纵向闭合的共生关系,真正实现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发展。要把循环经济作为生态工业的重要形态,以生态工业的大发展带动全省循环经济的大发展,从而提升全省工业产业发展的质量效益,切实减缓经济发展对资源和环境造成的生态压力。
在农牧业方面,要大力发展生态畜牧业和高原特色种植业。青海独特的高原地貌和冷凉气候条件,虽然为我们农牧业生产生活带来了不利影响,但同时也为我们发展绿色、特色、生态农牧业提供了有利条件。我们要善于利用这种自然环境的独特性,发挥生态优势,凸现生态特点,打好生态品牌,做好产业文章。在农牧区,大力发展以保护草地生态安全为前提,以科学利用草场为基础,以草畜平衡为核心,以转变生产经营方式为关键,以促进人与自然和谐为目标的生态畜牧业,调整青海省农牧业结构,发展有机、绿色、反季节为特点的高原特色种植业,减轻草场环境压力,增加农牧民收入。同时,要抓紧做好青海省环境、产品、生产方式等各类生态认证工作,在农畜产品中尽可能地赋予生态内涵,增加生态元素,提高经济价值。
在服务业发展方面,以高原特色旅游引领第三产业加速发展。高原自然生态、历史文化、民族风情和民间传统工艺等资源,是我们的宝贵财富。依托大美青海独有的旅游资源优势,发展高原特色旅游业,推进高原旅游名省建设,从而带动第三产业快速发展,是实践证明在保护生态环境中促进经济发展的一个最佳结合点。要把发展高原特色旅游,作为实施生态保护的重要后续产业和替代产业,作为实现发展与保护双赢最见效的一项产业来抓,把发展旅游与改善生态环境、发展文化产业、推进城镇化结合起来,走出一条以旅游发展与生态建设互为支撑,旅游、文化、城镇化互促、互补、互兴的特色发展路子。
培育生态文化是实施生态立省战略的灵魂和保障。文化是经济发展水平的体现,是社会文明程度的标志,同时也是推动生产力发展的战略需要。在全球呼吁绿色和环保的时代,青海具有多姿多彩的多元民族文化、深厚博大的原生态文化底蕴,为青海文化建设提供了丰厚的土壤和源头活水,也日益成为一种得天独厚的发展品牌。我们要把生态文化作为发展旅游、培育产业、壮大经济的灵魂,将生态文化融入到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中,主动用生态文化的角度审视青海省企业、产品和环境的独特价值所在,用生态文化的手段推介产业、宣传青海,用生态文化的理念,指导城市建设、产业发展、文化建设等方面,提升城市形象、文化形象和精神形象,全方位增强发展竞争力,增强软实力。
要将生态文化转化为一种新经济、新产业。构建多民族、多样性、富有鲜明民族特色和丰富文化内涵的高原文化精神,是青海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内容。要构筑切合青海实际的文化定位,全方位探讨和凝练独特的青海文化内涵,深刻挖掘和发扬青海高原的文化历史传承,打响生态青海的宣传主题,树立大气魄、惟一性的青海生态文化品牌。要以发展特色文化产业为突破口,通过请进来、走出去,办好各类节庆活动,加大宣传推广力度,大力培育和宣传青海省的生态文化产业,以文化产业快速发展带动全社会生态文化繁荣。
要提高全民参与生态文化建设的意识。全民参与对生态文化建设至关重要,要把生态文化作为社会主义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将生态文明的理念渗透到生产、生活各个层面和千家万户,增强全民的生态忧患意识、参与意识和责任意识,树立全民的生态文明观、道德观、价值观,形成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在全社会树立生态立省的信念,营造建设生态文明的良好社会氛围,提高全社会参与实施生态立省战略的积极性,为生态文明建设奠定坚实的群众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