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四川积极贯彻落实中央关于扩大内需、刺激消费的各项政策,尤其是地震灾害发生后,各地立即启动应急预案,组织物资调运,实行价格干预,保证市场供应。在政策引导和物价拉动的双重因素推动下,四川消费品零售市场增长速度目前基本回升到震前的水平。据统计,四川前三季度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385.6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9.5%,比上年同期增幅高2.9个百分点。前三个季度消费品市场运行的主要特点:
一、消费品市场销售明显回升
今年一季度,四川消费品市场开局良好,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104.2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20.4%,月度波动较小。1-3月分别比上年同月增长19.5%、20.2%和21.5%。5月份受突如其来的“5.12”汶川大地震的影响,四川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幅从5月开始大幅回落。5月的消费品零售总额仅比上年同月增长11.8%,是今年以来月度增速的最低点,导致上半年的增速减缓。1—6月四川累计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184.0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8.6%。在全国排位的位次明显后移,在全国各省(区、市)的增幅排位中由1—4月份的17位后移至居29位。由于地震的影响,重灾区绵阳、德阳、广元、阿坝、雅安、成都等地的消费品零售市场呈较大幅度的下滑。进入二季度,四川的餐饮、旅游、批零企业都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增速明显放慢。二季度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080.0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6.9%,比一季度回落了3.5个百分点。地震灾害后,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高度重视市场的恢复重建,四川消费品零售市场开始逐步回升。三季度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202.0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21.2%。比一季度和二季度分别提高了0.8和4.3个百分点。基本恢复到 震前的增长水平。
二、城市市场发展快于农村市场
前三季度城市市场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额1783.0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21.8%;县级市场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额为579.9亿元,比去年同增长20.0%;县级以下市场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额为1022.6亿元,比上年同期增15.4%。
三、限上批零企业销售增势强劲,重点零售企业发展较快
近年来,大型商场、亿元市场、外资加盟的新型业态不断增加,大型批零贸易企业经营理念新、消费环境舒适,消费信誉较高,充分增强市场的竞争实力。在消费品零售市场中保持了绝对的优势。特别是随着人们购物理念的转变,大多倾向于到具有一定规模、服务周到的大型商场、超市、连锁店集中购物,促进了限额以上批零企业零售额的快速增长。前三季度四川限额以上大中型批零商业企业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730.1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29.9 %。增幅比全省平均水平高10.4个百分点.
四、重灾区市场普遍回升
据六个重灾地区阿坝、绵阳、德阳、广元、成都、雅安统计,9月份共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98.0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8.1%,比全省同期的增幅低3.8个百分点。9月阿坝州消费品零售市场虽然继续下降,但与5—8月的下降幅度(近50%)比较,降幅度有所减缓,下降35.1%;绵阳市增长13.0%;德阳市增长3.4%;广元市增长19.5%;成都市增长22.5%;雅安市增长22.2%。从六个重灾区统计的数据来看,灾区市场正在逐步恢复。
五、吃、穿、用、行商品销售均有不同程度增长
从四川限额以上贸易企业商品零售类值看,吃、穿、用、行商品类值均有不同程度增长。据对大中型商业企业零售类值统计,前三季度食品类商品比上年同期增长31.4%;其中粮油类增长30.0%,肉禽蛋类商品增长28.2%;饮料类商品增长23.7%;服装鞋帽、针纺织品类商品增长24.9%;日用品类商品增长24.1%;金银珠宝类商品增长33.8%;受燃油价格上涨和汽车消费需求的拉动,四川石油及制品类销售继续保持高速增长态势,石油及制品类商品增长52.2%;汽车类商品增长18.9%。在统计的35个类值中有31类增长,有4类下降。
六、小型和个体商业快速发展
近年来,流通领域开放程度不断加大,消费品市场呈多元化的发展,特别是小型和个体商业呈现出快速发展的态势,在拓宽就业渠道,繁荣城乡市场,活跃区域经济等方面都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前三季度四川小型和个体商业实现消费品零售额2504.6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7.0%,占四川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达到74.0%,拉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4.4个百分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