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工作动态>> 部门信息
 
陈晓华:快速推进三系抗虫棉育种和大规模产业化
中央政府门户网站 www.gov.cn   2009年08月26日   来源:农业部网站

    8月25日,记者从在河北廊坊召开的三系抗虫棉成果展示会上获悉,由中国农业科学院生物技术研究所郭三堆研究员带领的研究团队将基因工程技术和杂种优势利用相结合,在国际上首次成功创建了高产量、高品质、高纯度、高效率、大规模、低成本、能够直接应用的抗虫三系杂交棉育种技术体系,抗虫三系杂交棉比常规棉增产25%以上,而且在制种成本上比人工去雄杂交减少约50%,制种产量增加约20%,为保障我国棉花安全提供了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农业部副部长陈晓华在讲话时指出,抗虫三系杂交棉是棉花育种和生产发展的必然趋势,是在有限的耕地上稳步发展棉花产业的最重要途径,也是我国保证棉花总产基本稳定的重要战略手段,快速推进三系抗虫棉育种和大规模产业化,对于提高我国土地资源利用率、降低人工投入、增加棉花产量以及促进棉花产业稳步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据了解,中国农业科学院生物技术研究所于1993年研制成功转基因抗虫棉核心技术“编码杀虫蛋白质融合基因和表达载体及其应用”,使我国成为继美国之后第二个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国家,极大地提升了我国转基因抗虫棉的研发和产业化水平。截止2008年,我国已培育出160多个转基因抗虫棉品种,全国累计推广国产抗虫棉3.15亿亩,新增产值超过440亿元,国产转基因抗虫棉的种植面积已占全国抗虫棉种植面积的93%,彻底打破了国外抗虫棉的垄断地位。继转基因单价抗虫棉、双价抗虫棉技术之后,郭三堆研究员带领的科研团队团结一心、奋力拼搏,于2005年率先建成“三系抗虫棉分子育种体系”,实现了三系抗虫棉分子育种的重大突破。目前已育成4个通过国家审定的三系抗虫棉新品种,通过国内有关单位的共同努力,累计推广面积超过350万亩。

    陈晓华希望中国农业科学院生物技术研究继续以农业生物资源重要功能基因的筛选利用、重要性状形成的分子机理和新型优良品种的分子设计为研究重点,尽快抢占发展的制高点,获得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生物技术新产品,为我国的生物技术发展和解决中国粮食安全问题做出新的贡献。

    为了大力推进抗虫三系杂交棉的生产应用,使这一国际领先的科技成果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推动我国棉花产业稳步发展,提升我国棉花科研的国际竞争力,郭三堆研究员提出,将把抗虫三系杂交棉核心资源材料发放给国内各大棉区的优势棉花育种机构,并进行育种技术培训,让所有优秀的棉花育种家及其拥有的优异种质资源材料都参与到抗虫三系杂交棉的育种中来,形成全国三系抗虫棉规模化育种网络和产业化联盟,快速培育出适应不同生态区域的抗虫三系杂交棉品种,争取在短时期内多出品种,出好品种,为抗虫三系杂交棉的大规模产业化奠定坚实基础。

    据郭三堆介绍,通过抗虫三系杂交棉资源材料的正式大规模发放和三系杂交棉育种技术的培训,全国所有的棉花育种机构均可在2010年开展抗虫三系杂交棉的育种研究,经过四、五年的时间,国内将育成大量通过审定的分别适应三大棉区的抗虫三系杂交棉新品种。如果我国杂交抗虫棉面积能占到棉花种植总面积80%左右,棉花亩产可由现在的85公斤提高至100公斤,相当于增加了1000万亩土地。

 
 
 相关链接
· 在应对危机中加快农业产业化发展 保障农民收入
· 生物技术和产业化将成为“十二五”科技规划重点
· 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发展菠萝叶纤维纺织产业链
· 刘燕华赴农科院作自主创新与创新方法专题报告
 图片图表
 栏目推荐
领导活动 人事任免 网上直播 在线访谈 政务要闻 执法监管
最新文件 法律法规 央企在线 新闻发布 应急管理 服务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