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工作动态>> 部门信息
 
生态环境受重视:环境社会学迎来良好发展机遇
中央政府门户网站 www.gov.cn   2013年11月21日 16时18分   来源:社科院网站

    近日,以“多样性:环境与社会”为主题的东亚环境社会学国际研讨会在河海大学召开。中国环境社会学研究现状如何?如何兼顾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带着这些问题,记者采访了相关专家。

    环境问题也是社会学问题

    与会专家认为,环境问题不仅是工程技术问题,也涉及到很多社会学问题。河海大学环境与社会研究中心主任陈阿江表示,环境不是一个纯自然的生态系统,它在人类生活的影响下,与社会密切相关。水污染、沙漠化、大气污染等问题,不仅涉及技术问题,还与国家政策、老百姓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

    1978年,美国社会学家卡顿和邓拉普发表了《环境社会学:一个新的范式》,标志着环境社会学这门学科的产生,它以环境系统与社会系统之间的复杂互动关系为核心研究对象,关注环境风险形成的社会原因和机制,重视环境风险对于社会运行和发展的各种影响。

    韩国加图尔大学荣誉教授李时载说,不同于其他社会科学,环境社会学不是价值无涉的科学。从源于马克斯·韦伯的理性概念的价值理性角度来看,环境或可持续性的价值是一个不可回避的话题,这意味着我们必须用科学的知识和方法来研究环境问题。

    日本社会学会会长鸟越皓之在其著作《环境社会学——站在生活者的角度思考》中介绍,在日本,20世纪80年代以后,以草根环境运动为发端的环境公正引起了环境社会学学者的关注;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以濒临灭绝的奄美黑兔为原告的动物生存权诉讼引起了人们的关注。

    据中国人民大学环境社会学研究所所长洪大用介绍,在西方国家,20世纪60、70年代,环境社会学学者关注的焦点是环境问题产生的社会原因是什么?由此形成了人类生态学、政治经济学等学派的解释;20世纪80年代,环境社会学学者关注的焦点是环境问题作为重要的社会议题产生了什么样的社会影响以及如何产生影响?由此形成了社会建构论、环境公正论等学派;20世纪80年代后期,特别是90年代以来,西方环境社会学界更加关注环境治理路径问题,由此产生的生态现代化理论具有越来越广泛的影响。

    环境社会学研究队伍纷纷在我国各大高校成型

    新世纪以来,中国环境社会学取得了长足进展,环境社会学的学术共同体日益成熟。目前,环境社会学专业委员会是中国社会学会下特别具有活力的专业委员会,已经先后在中国人民大学、河海大学、中央民族大学举行多次“中国环境社会学学术研讨会”。该委员会编辑了“中国环境社会学”年刊,建设了“中国环境社会学网”,并积极参与中国人民大学主持的“中国综合社会调查项目”,积累了数年的全国抽样调查数据。

    中国环境社会学发展的学术环境和社会环境良好。新世纪以来,中国政府更深刻地认识到了生态环境问题的严峻性,大幅度增加投入,加强环境保护工作,并将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

    中国社会学会名誉会长郑杭生表示,中国政府发展战略的转变和工作重点调整,无疑给环境社会学研究开辟了广阔的空间,增添了巨大的动力。可以说,中国环境社会学的发展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大好机遇。

    环境社会学研究队伍纷纷在我国各大高校成型,他们围绕环境社会学理论与方法、公众环境意识和行为、水污染与健康、草原生态保护、海洋开发与保护等主题开展研究,形成了一些具有重要影响的学术成果,为推动中国环境社会学的健康发展打下了很好的基础。

    加强对话是应对环境挑战的有效途径

    东亚地区是环境、社会、文化多样性最典型的地区之一。河海大学校长徐辉认为,伴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环境问题变得日益突出,严重影响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同时也引发了诸多社会问题,这些问题已经成为制约东亚地区长远发展的重大经济社会问题。为此,东亚各地区正在努力探寻各自的应对策略,也正积累着符合区域特征的宝贵经验。“当然,如何加强沟通,凝聚共识,共同应对环境挑战,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议题。”

    “回到当今世界现实,要建成持续性的生态文明,必须有世界各国的高度共识和有效合作。”洪大用表示,仅靠一个国家或少数国家的努力,是不可能形成持续性的生态文明的,任何一个地区游离于生态文明建设进程之外,都可能对生态文明进程构成巨大威胁。

    “东亚各国有着相似的地域特征和传统文化,所以,它们发生的环境问题及其解决路径在一定程度上有共通之处,其经验对中国而言也更具借鉴价值。”郑杭生表示:“由于文化上的亲和性和地域的共同利益,亚洲的文化学术发出共同的声音是可能的,而加强沟通和交流则是加快我们彼此之间形成共识的必经之路。”

    “作为亚洲的重要成员,中国一方面要与其他各国不断加强沟通,凝聚共识,共同应对东亚地区乃至全世界的环境挑战;另一方面,也要学习借鉴人类文明成果,打造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环境社会学学术话语体系。”中国社会学会会长宋林飞认为,“中国环境社会学研究一个重要任务,是为中国和整个东亚地区的生态文明建设提供理论支持。我们要进一步增强环境社会学研究理论自觉和理论自信。”

    据悉,此次会议由河海大学、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界联合会等联合主办,河海大学社会学系和环境与社会研究中心承办。来自日本、韩国、中国的100余位环境社会学者就环境社会学理论、地方知识与地域经验、生态问题与人口迁移、自然资源管理与环境治理、气候变化与社区发展和环境社会学的学科发展等议题展开研讨。

 
 
 相关链接
· 高校陆续开设公共史学研究中心鼓励公众书写历史
· 提升域外研究力量 中国亚述学形成多点分布格局
· 社科院:电子商务促进了农村经济结构和社会转型
· 王伟光:在超越资本逻辑进程中走向生态文明新时代
 图片图表
 栏目推荐
领导活动 人事任免 网上直播 在线访谈 政务要闻 执法监管
最新文件 法律法规 央企在线 新闻发布 应急管理 服务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