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北京10月27日电(记者徐壮志) 2003年10月15日,中国第一位航天员杨利伟乘坐神舟五号飞船进入太空,实现了中华民族千年飞天梦想。2005年10月12日,航天员费俊龙、聂海胜乘坐神舟六号飞船再次飞上太空,并在遨游太空5天、完成一系列太空实验后安全返回地面。
从1992年启动载人航天工程以来,我国在短短13年间,就一跃成为世界上第三个独立掌握载人航天技术并能够开展有人参与的空间实验的国家。
载人航天,是当今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标志,更是人类未来发展的新疆域。
奇迹般的飞天路上,洒满了中国航天人的心血和汗水,展示了中华民族面向未来的雄心壮志。
梦想,不会永远被尘封——中华民族的千年执着,在新中国一朝实施
很多人不知道,早在上世纪70年代,我国就曾启动载人航天工程。
作为最原始火箭的发源地,诞生过人类“真正的航天始祖”万户的国度,中国,在人类迈入航天时代之时,面临的更多的还是生存问题:10多岁的人民共和国,还是一个百姓吃不饱肚子的国家。
1970年4月24日,东方红一号人造地球卫星上天——举世震惊的消息,表明这个曾在人类走向海洋和天空时掉队并因此遭受了巨大痛楚的民族,决心在人类向太空的远征中不再落后。
举国欢庆之际,北京京西宾馆里,400多位来自全国各地的专家已在讨论中国该造怎样一艘飞船。
“当时已做出了精美的飞船模型,飞船名字叫‘曙光号’。”亲身经历了那次会议的研究员李颐黎回忆,根据当时的年份和月份,被命名为“714”工程。
但,无论是经济基础还是工业设计、制造水平,加上“文革”造成的动荡和破坏,我国还远不具备开展载人航天的条件。1975年,我国对载人航天的探索暂时停止了,“曙光号”最终只尘封在一张张的构思图和一个个的试验中。
“现在看来这个决策真英明,那个时候如果搞,可能花很多钱也搞不成。”1968年进入航天界的戚发轫,在后来又见证了我国载人航天工程的决策过程,并在神一至神五期间担任飞船系统总设计师。这位资深的航天专家指出,当上世纪80年代我国再次开始讨论载人航天时,时机已不容再失了:美国、前苏联、欧洲、日本都制定了雄心勃勃的航天计划,连印度、巴西等国也纷纷出台各自的高技术发展计划。
世界又进入了一个科技加速发展时期。此时,距中国“曙光号”飞船工程下马已近10年。
航天技术与空间探索,是衡量一个民族智慧、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对一国的政治、经济、科技、社会等方面的发展均具有战略性影响。所以,对于中国这样一个大国来说,这是一个必须“有所为”的领域。
1986年3月,由王大珩、王淦昌、杨嘉墀、陈芳允等4位著名科学家联名上报党中央的“国家高新技术发展建议”被邓小平批准。这就是著名的“863计划”。
“‘863计划’的出台,对我国开始载人航天探索起到了催化剂作用。”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总设计师王永志回忆说,从这一年开始,科学家们经过多次讨论,反复论证,对中国载人航天发展的途径逐渐形成了共识:从载人飞船起步。
1992年9月21日,中央政治局常委在中南海勤政殿听取原国防科工委、航空航天部的汇报。并决定启动中国的载人航天工程。
中国,终于又开始了向太空进军的新征程。